過去一周的朋友圈裡,無論是空口無憑的文盲,還是引經據典的武盲,各路羣眾都在喋喋不休,議論那一場太極拳對陣MMA()秒敗的視頻。大家口誅筆伐的重點無非是這場比賽將傳統武術拉下神壇,恨不得將武術批判為一無是處的封建愚昧。

講真,從那羣傳統武術反對者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當初反中醫者們的天真可愛。

先下結論,太極能打,非常能打。

首先,雷公太極耍的並非是太極,他個人也並不能代表太極拳,更不能代表傳統武術。傳統武術雖沒有武俠小說裡所描繪的飛簷走壁、隔山打牛的奇效,其實戰性是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其訓練方式也有相當的科學依據。只是,普通人很難接觸到真正意義上()的武術。所以前提錯了,說傳統武術「辣雞」的結論自然是無稽之談。

太極

什麼是太極拳?

儘管太極傳人均奉張三豐為祖師爺,得益於清末楊露禪的推廣(),太極拳才成為一個知名拳種。當初,楊露禪從溫縣陳家溝(陳式太極的發源地)學到的拳術並沒有名字,後人覺得此拳軟綿綿,就稱之為「綿拳」、「十三式」。後來,楊露禪在北京成名,有人就稱之為「太極拳」,楊家人練的拳也被稱為楊氏太極。

魏雷在創立「雷公太極」之前,學的正是楊氏太極。而大學期間,我也有幸接觸到正宗的楊氏太極。同班同學自小跟隨楊氏嫡傳弟子習武,我也就厚著臉皮,跟著一塊練。只可惜,練了不到一年,大夥就面臨著畢業,各奔東西,我也遺憾地中斷練習。就從這僅有的練習,我深刻認識到:太極並不是看上去的簡單柔和,本質上它是一套剛猛凌厲的功夫。

所謂「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指的就是練習站樁、步法與基本套路。

套路,就是字面意思的套路,是表面之事物。不像其他拳種有進階的套路(),楊氏太極來來去去只有名為85式的基本套路。其中,關於技擊即打人的招式有八個:掤、捋、擠、按、踩、挒、肘、靠。

這些動作如拆開來看,或笨拙或瀟灑,你說是花拳繡腿也不為過。但每個動作背後都糅合了攻防意識,也就是技擊格鬥的基因。

例如斜飛式練的是川字步。所謂川字步,即左腳踩在「川」字左下的一撇,右腳踩在右邊的一豎,身體居於中線的一豎。如果你連這麼彆扭的動作都能堅持下來,拿到重心平衡。那麼,在實戰中,其實你就不容易因進退失據而摔倒。

練習套路的意義在於,讓初學者從這些基本動作中掌握拳法的力學原理——發勁。傳統武術易學難精,太極更是出了名的難成,從套路到發勁,沒有上十載的練習,輕易不出功夫。只有學會發勁,才算是大「功」告成。

本質上,發勁是一種借力或或卸力的技巧,而不是胡吹亂造無中生有的內力。一旦練成,再藉助套路的一些動作技巧,一個瘦削老人也能輕易把兩百斤的胖子放倒。

傳統武術和現代競技

為什麼雷公太極會輸那麼慘?顯然他的功夫還沒練到家。

雖然他自稱7歲開始入門學武,中途練過散打,後又拜入楊氏太極的五、六、七代傳人門下學習,「學有所成」迅速自立門戶,開班授課,還被央視報導。這看似是一個武林宗師的成長之路。

但在恪守師承的傳統武術界,同門授業的只能一人。雷公這種情況,就好比先找研究生研習,接著找本科生學習,最後找高三學生,最後的最後,他覺得出師沒問題了,自封為「初中補習第一人」。

天知道他跟徐曉東比武時,打的是什麼拳。至少他把步法練好,也不至於輸那麼狼狽。可笑的是,他居然還將被擊倒的原因歸結為地滑摔倒,斜飛式真是白學了。

換句話說,太極練到家了就能幹翻MMA?也不盡然。

此前也有太極的辯護者表示,MMA有比賽規則,但太極沒有。兩者並不在同一個競技體系,故並沒有可比性。這話說對了一半,太極其實有比賽規則,是類似體操的演武規則。事實上,太極作為競技的部分,早已被官方所閹割。

有好事者翻出1953年吳陳比武的視頻(),類比這次MMA對太極。其中一方也是甫交手即掛彩,雙方以不勝不負不和結局,毫無現代格鬥的劇烈對抗與觀賞性可言,甚至看上去有點兒戲。

這都是傳統武術並沒有適應現代競技體育而導致的結果。

例如楊氏太極基本上是站立技,比武試手只在腰上的區域發生,一旦比武雙方纏鬥在一塊或者摔倒了,該如何應對,可以鎖關節嗎,比賽還要進行下去嗎?事實上,直到吳陳比武的前一天,各大門派的掌門都在擂台上研究,到底該如何界定輸或贏。

保守估計,世界範圍內,太極拳的習練者超過一億人。但嚴格來講,絕大多數人練的不是太極拳,而是太極操。

曾任廣州精武體育會太極拳總教練、廣州體育學院武術系教授的阮紀正認為,關於太極拳沒有殺傷力的誤解,一是由於太極固有的養生功能,很多人摒棄了它的技擊功能。另外,太極拳的技巧太精細了,很多人究其一生也無法掌握髮勁的訣竅——也就是所謂的「以柔克剛」、「借力打力」。

武術的現況

每當我跟別人介紹「我來自佛山」,旁人很自然會補一句,「那你豈不會功夫?」但是對不起,那個習武成風的佛山,早在葉問離家出走便不復存在。實際上,傳統武術早就遠離尋常百姓家。

即便是名氣最大的詠春,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在廣州和佛山也是不能公開教授。「因當時公安學擒拿,但詠春有反擒拿的招式,所以嚴禁,我只能關起門學。」從佛山移居香港的詠春師傅張勇如是說。

最後回過頭來說說,傳統武術的現況。

「南拳北腿」是影視作品對傳統武術最通俗的表現手法。這雖然並不準確,但也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南拳」的主流拳種有詠春、蔡李佛、洪拳等,它們大多是外家拳,手法豐富、腿法較少,且套路精悍剛猛,強調由外至內,最終達到剛柔並濟。

至於「北腿」,其實指的是以太極、八卦掌、形意為主的內家拳。比起南派,北派功夫更強調整體的協調,尤其注重身法、步法緊密結合,以發出整勁,動作風格有種大開大合的豪邁。不少北派拳法都有專門的步法,如八卦的「趟泥步」、七星螳螂的「靈猴步」。

新華山論劍bbs曾經有一個老帖(),追溯中華武術的淵源,早期武術成形於軍隊,作為冷兵器的輔助,是一種注重效率的殺人術。歷史上,北方長期處於動亂狀態,河北、山東等地習武成風不是沒有道理。故北方拳種保留了諸多軍隊練武的成分,例如形意拳的三體式(),其實就脫胎於手持長槍的姿勢。

南派拳種則成熟於清末民初的亂世,這時的武術,主要成了保甲安民、幫派鬥毆的手段。甚至還有一種傳言,被認為是南拳代表的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間祕密結社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發展社員的一種拳術。

陳式太極的纏絲勁、形意拳的崩勁、詠春的寸勁、七星螳螂的車輪勁......無論南派北派,由內到外還是由外至內,對於武道的追求是殊途同歸。只是時局的變遷,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武術的傳承。

實戰太極之所以式微,阮教授其實還有一點沒說透,那就是DG對於民間習武的忌諱,有意引導武術往強身健體的國術方向走,弱化傳統武術很能打人的一點。《逝去的武林》()記載了武痴薛顛的一段經歷,他是清末形意拳大師李存義的高足,曾接掌天津國術會。但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卻被當局逮捕,以「拳霸」的名義槍斃,成了被專政的對象。

秦皇政一統之後,好歹還懂得資源回收再利用,收天下鐵器鑄十二金人。本朝可好啦,直接將老師傅們打為「封建遺老」、「拳匪拳霸」,趕盡殺絕,一勞永逸。

大規模地開武館授業,已無可能。武術只能以演武的形式,尤其是少林寺這種大型羣體表演,存於公眾之間。太極養生的概念也是在上世紀50年代逐漸興起。大多數的傳統武術以家傳的形式殘喘下來。

改革開放之後,看到詠春在海外開枝散葉的盛況,不少師傅也萌生到國外授課的念頭。有且願意教授真功夫的師傅本來就少。如今,能夠出國享福的都出國享福了。那你說,留下來的還有誰?那些各種走穴上節目的武林宗師麼?

40多年前,正當國內的傳統武術猶步履不前,Bruce Lee就博採眾長世界各家的武術,在新片《龍爭虎鬥》展示一種無限制的格鬥形態,這也被許多人奉為MMA的雛形。

可別忘了,他的武術啟蒙是葉問,是詠春,是傳統武術。

說實話,個人上還是蠻支持徐曉冬的高調「打假」,將武術這件事兒重新帶到公眾視野,激發眾人對武術的熱議,客觀上起到去僞存真的作用。但基於上述的分析,傳統武術早已失去當年孕育它的時代環境。在可見的未來中, 也只會以閹割的形式繼續延續下去,改革談何容易。

必須強調,拳無高低之分。甄子丹與泰森打個難分難解,那是電影橋段。再厲害的功夫,也禁不住「一力降十巧」,體重與抗打能力才是現代搏擊的根本。

奉勸那些質疑武術的朋友莫要嘴炮,親身嘗一下形意的「半步崩拳」或詠春的「日字沖拳」,你就不會對武術的實戰性有任何的疑惑。

Ps:文中一些截圖是來自香港電台拍攝的一組紀錄片《功夫傳奇》。片子講述的是一羣年輕武者拜訪各派武術的掌門宗師,甚至還與泰拳、合氣道、桑博等國外武術進行比武交手。裡面所展示的

友站推薦 : 97速借網

借錢服務私人小額借款97線上借錢安全快速沒煩惱,快速借錢首選97速借網

想了解借錢知識線上借錢速借網當鋪 車貸等各種服務都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