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一代審美,一代人一代穿衣風格,潮流進程永遠在變動。穿衣會復古,但很多汽車設計會一去不復返。

那些曾經屬於汽車的「潮流」,如今又成為了異類,你還記得多少?

跳燈其實一開始並不是作為個性新潮的選擇出現的,從1968-1974年間,美帝作為汽車大國,就對汽車大燈進行了一系列的嚴格規定。

跳燈也叫翻蓋式大燈
特別是1974年,要求汽車大燈最少必須高於24英寸,就是著名的24英寸法律。
那時候的汽車普遍車身較為低矮,車身線條流暢,大燈都無法達到這個高度。如果隨便加個大燈上去就會顯得車身很突兀。於是乎以前採用過的跳燈設計方案,立馬被設計師大量運用到各種轎跑上面。

據說是蓮花elan帶領了跳燈的回歸
原本跳燈只是為了應對法律法規以及關閉時候協調汽車整體美觀度和風阻的東西。
沒想到跳燈自己「創業」建立了一條清純不做作的潮流方向。

但是爸爸畢竟是爸爸,法律說一你不能幹二,由於跳燈的稜角造型問題,和會對行人造成碰撞傷害,加上機械升起與閉合裝置容易損害的原因,跳燈仿佛午夜一閃而過的流星,還沒來得及讓我許願,就已經消逝在星空中了。

汽車立標的話,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奔馳了。
1886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正式發明了汽車,不過當時的汽車還沒有車標。
按照歐洲人早期在戰車、船頭安裝吉祥物、護身府的傳統,以宗教神話人物等主題的車頭飾物逐漸開始出現在車頭。
這跟我們現在在汽車上放佛像,掛件等有異曲同工之處。

後來的汽車立標是作為水箱注水口蓋的水溫計表,再後來就發展成為專用的標示,以彰顯自己的身份。

後來就慢慢被其他車廠爭相學習,慢慢地演變為一種傳統的汽車設計。
但是和跳燈一樣,有著易損和易傷人的性質,已經越來越少車廠採用立標。

再個,你也不想奔馳停在路邊,某天一不小心就被掰走了,畢竟不是所有的立標都會自己躲起來的。


汽車以前作為一個高檔產品,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加上當時汽車維修技術,車漆成分及噴塗工藝遠落後現在,汽車刮到漆面後,維修起來可是費錢費力,這個時候防撞條就出現了。

反正小編學車的時候,還記得那台殘破不堪的教練車是有防撞條的。得益於防撞條,在各種新手學員的瞎操下,TA才能活得這麼久。

但是也說到,汽車製造工藝越來越先進,汽車漆面也不像以往一樣那麼嬌貴,不需要過份保護,加上鍍鉻工藝的發展,橡膠易老化,不美觀等原因。橡膠防撞條已經漸漸從汽車出廠標配到如今的了無蹤影。

說到這個突然想起電影《乘風破浪》裡面,說以後BB機肯定會大行其道,變成火得不行的通信工具,好的BB機號碼肯定特別值錢!
結果後來,連服務台都沒了,BB機也變成一堆歷史遺留物。

當時DVD,CD機盛行的時候,我們也沒想到如今媒體的發達程度可以這樣。
當時高配車,豪華車才有的CD機,已經慢慢地被各種車載媒體和USB代替了。
當時有些CD碟的音質是真的好,把CD放進機子裡面,收進去的感覺,估計以後再也不會有了。

以往滿街的音像店,如今關閉得七七八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