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親朋好友們難得歡聚一堂,享受各色美食。但連續食用油膩、辛辣食物,喝冰冷的飲料,都會給我們身體帶來負擔,易導致腹部脹滯不適、噁心嘔吐、食慾下降、不思飲食、泄瀉等症狀。
胃腸病的病因雖多,但主要的是「飲食傷脾」,俗稱:「病從口入」。《黃帝內經·素問·經典痹論篇》早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等記載,這可謂腸胃病常見病因。那麼,當出現腹脹、食慾差、甚至泄瀉症狀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01
胃腸部注意保暖
俗話說「春捂秋凍」,為了美麗過早脫掉冬衣並不是健康的方式,春季晝夜溫差較大,早晚外出要注意腹部保暖,隨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物。夜間睡覺時蓋好被褥,以防止腹部入寒而引發腸胃不適,應以溫養陽氣為主。
02
保持情緒穩定
腸胃的健康與人的精神是有著密切聯繫。《內經》中說冬春季養生,情志方面應該寧靜,心態平和,戒躁戒煩,戒緊張,恐懼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情緒穩定。同時中醫講,情緒影響肝之調達,肝氣不暢,則影響脾胃運化,進而引起食物消化不良,因此,保持心情愉悅舒暢很是重要。
03
胃腸部中醫調理
對於胃腸問題的中醫調理,我們可以選取以下穴位:
1.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當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也就是我們的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點處。主治胃腹痛,腹脹,嘔吐等。
2.天樞穴
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左右各一。主治腹痛,嘔吐,泄瀉等。
3.足三里穴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主治:胃痛,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等。
中醫治療方法
1.按摩
首先把雙手搓熱,手微握拳,拇指腹點按於以上穴位上,先順時針點揉,再逆時針點揉。如此交替按摩3-5分鐘,力度以能耐受為適宜,穴位局部感覺微酸脹即可。其作用:調節消化系統,增進食慾,健脾祛濕。
2.穴位貼敷
選擇以上中脘、天樞、足三里穴,進行中藥穴位貼敷。不同藥物,貼敷時間不同,歸元貼可以4小時。假如貼藥後皮膚出現不適,有灼熱感或者瘙癢發紅的情況,可自行將藥貼除去。其作用:健脾和胃,補中益氣。
3.盆灸
治療前,讓病人喝適量溫水,上完廁所。平臥於治療床上,將點燃艾條的艾灸盆倒扣在病人腹部。20-30分鐘,腹部感溫熱舒適為宜。其作用:溫中散寒,燥濕止瀉。
04
適當的運動
運動是最佳的方式,吃完飯半個小時後,可以和家人外出散步。可適當做些有氧運動,幫助攝入食物的消化,減輕腸胃的負擔。切忌剛吃完飯就躺下,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
05
飲食調理
出現腸胃不消化的情況,可以選擇清淡易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白粥、麵條等,不要吃粗糙、堅硬、難以消化的食物。要少吃多餐,細嚼慢咽。飯只吃七分飽,早餐要吃營養,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不要吃宵夜。
推薦食療方
1.山楂蘋果水
功能:清肺、消食。
做法:蘋果洗乾淨,帶皮切片,加入山楂干或者新鮮山楂,大火煮15分鐘即可。除了喝湯,裡面的水果也可以服用。
2.薏米山藥粥
功能:調補脾胃,滋陰養液。
做法:將大米或者小黃米淘洗乾淨,與山藥薏米入鍋,適量加水熬成粥即可服用。
3.山楂蓮子荷葉粥
功能:健胃消食、化濕清熱。
做法:將大米淘洗乾淨,放入山楂干或者新鮮山楂,一片荷葉,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開10分鐘轉小火20分鐘,再放入帶芯蓮子煮10分鐘即可。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合理膳食,避免長時間熬夜,適當的增加一些有氧運動,可以幫助恢復良好的胃腸功能。如消化道症狀難以緩解,請及時就醫。■
轉自:廣東中醫藥
來源: 經視健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