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的胃癌發病率不斷上升,並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患病「主力軍」。其中,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明確為致癌物幽門螺桿菌感染,就是引發胃癌的一個重要因素。
什麼原因導致越來越多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旦感染後,能否根治?
一、幽門螺桿菌可致胃癌,超7億人中國人感染
幽門螺桿菌對環境的要求很苛刻,但它卻是唯一能長期存活在胃部的細菌,是導致胃癌的一大危險因素,1994年世衛組織就將幽門螺桿菌列為一類致癌物。
感染幽門螺桿菌後,可出現慢性活動性胃炎,並且有1%會轉變成胃癌,而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有15%-20%確診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可能引起胃黏膜肥大、增生性胃息肉等胃病,除了引起胃外疾病,還會引發其他病,如缺鐵性貧血、皮膚病、糖尿病等。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超7億人確診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感染仍是導致我國胃癌高發的最大真兇。我國20歲以下人群感染率高達37.1%,而感染也導致非賁門胃癌和賁門癌風險分別升高約6倍和3倍。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除了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外,還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表在著名期刊GUT上的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腸癌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出兩倍,風險比吸菸、飲酒導致的腸癌更高。
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身體或出現4種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口口傳播、母嬰傳播、糞口傳播和醫源性傳播,日常中共同使用碗筷或牙刷、親吻和飲用污染水源等,都可能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桿菌感染往往在悄無聲息中發生,這也導致很多人難以辨認,自己到底有沒有感染,如果出現以下相關的症狀,或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腹痛。幽門螺桿菌不斷侵犯胃腸黏膜,可引起黏膜損傷,繼而引起反覆性胃痛,甚至導致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反酸燒心。幽門螺桿菌會促進胃泌素分泌,使胃酸增多,並產生反酸燒心感。
•口臭。幽門螺桿菌可寄生在牙菌斑中,從而污染口腔並引起口臭問題。
•變瘦。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部後可降低食慾,讓人出現營養不良和體重下降,部分患者也會因胃潰瘍出血,患有貧血症狀。
目前,我國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且需要到醫院進行就診查看。
一是C13呼氣試驗。檢測者要空腹,憋氣5s後向袋子吹氣,將氣體收集。之後口服C13標記的尿素藥丸,休息半小時再次吹氣並收集氣體,最後將兩袋氣體進行檢測,結果大於正常值表示感染。
二是C14呼氣試驗。檢測者清晨空腹時服用C14標記的尿素膠囊,之後再呼氣並對收集的氣體進行檢測,結果大於正常值表示感染。
三、感染後要不要根治?幾類人可以暫時不治療
部分人在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初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如果沒有不適感,是否不用治療?
專家表示:幽門螺桿菌相關的疾病屬於病原明確的傳染性疾病,比如消化性潰瘍、胃癌等,建議還是將幽門螺桿菌進行徹底清除。此外,2015年在日本舉行的國際幽門螺桿菌大會上,也提出了「只要查出幽門螺桿菌就應該清除」的建議。
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科的張教授表示,感染幽門螺桿菌後,一旦出現腹痛腹脹,打嗝噯氣,食慾降低等症狀,都要積極進行相關治療,尤其是檢查出有消化道潰瘍,或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患者,更應該通過標準且規範化的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
當然,對於感染幽門螺桿菌的特殊群體,比如感染後無症狀、胃鏡檢查無異常者、孕產婦、14歲以下的兒童和70歲以上的老人等群體,不一定要馬上進行根除治療,最好先讓醫生進行綜合評估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案。
幽門螺桿菌其實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聚餐不分餐或不使用公筷,不注意個人衛生等,都可能感染和傳播,日常如何防治幽門螺桿菌?
①共同用餐時最好進行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公勺,減少幽門螺桿菌的傳播
②家中若有小孩,應當注意不要用嘴對嘴的方式餵。而情侶在接吻前,也最好充分的清潔口腔。
③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飯前便後都要清洗乾淨雙手。
④注意飲食衛生,不要吃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瓜果蔬菜也要洗淨或者削皮。
⑤定期對餐具進行次煮沸消毒的處理。
幽門螺桿菌可謂是「一人感染,全家遭殃」,因此家庭內要養成分餐或用公筷的好習慣,不要覺得顯生分,實際上這才是保護家人的體現。
參考資料:
[1]《GUT:實錘了!科學家首次證實,幽門螺桿菌促腸癌丨科學大發現》.奇點網.2023-04-10
[2]《幽門螺桿菌該不該「根除」?協和醫生告訴你》.健康時報.2020-12-17
[3]《出現胃疼、腹脹應提防感染幽門螺桿菌》.科技日報.2022-05-1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