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益陽市婦幼保健院婦科收治了一位51歲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患者因絕經2年後,不規則陰道流血1月余入院,宮腔鏡檢診刮術後病理結果提示:子宮內膜樣腺癌。該患者已絕經,既往有高血壓病史5年。
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發病呈上升趨勢,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其中75%發生於50歲以上婦女。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以來源於子宮內膜腺體的腺癌最常見。為女性生殖道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惡性腫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20%-30%。
一、子宮內膜癌有哪幾種類型?
I型:激素依賴性:為子宮內膜樣腺癌,約占子宮內膜80%,多發生在絕經前或圍絕經期婦女,年齡小於60歲,常伴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孕不育或絕經延遲,伴有子宮內膜增生,分期早,進展慢,預後好。
II型:非激素依賴性:占10%-20%,發生在絕經後,年齡大於60歲,為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癌:如子宮內膜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癌肉瘤等,伴有萎縮性內膜和不典型增生,腫瘤惡性程度高,分化差,侵襲性強,預後差。
二、得了子宮內膜癌有哪些症狀?
1、出血
90%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可表現為不規則的陰道出血。
未絕經患者可表現為各種出血性月經紊亂,月經淋漓不盡甚至大出血;
絕經後患者可表現為少量的陰道出血,量一般較少。
2、陰道排液
早期表現為少量漿液性或血性分泌物;
晚期可發生局部感染、壞死,可排出惡臭的膿血樣液體。
3、下腹部疼痛
若腫瘤累及宮頸內口,可引起宮腔積膿,出現下腹部脹痛及痙攣樣疼痛。
絕經後女性由於宮頸管狹窄導致宮腔分泌物引流不暢,繼發感染導致宮腔積膿,患者可出現嚴重的下腹痛伴發熱。
4、腹部包塊
早期無明顯體徵變化;晚期可有子宮增大。
5、其它
晚期患者有貧血、消瘦、發熱、惡病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早期患者婦科檢查可無異常發現。
晚期可有子宮增大,合併宮腔積膿時可有明顯壓痛,宮頸管內偶有癌組織脫出,觸之易出血。癌灶浸潤周圍組織時,子宮固定或在宮旁門機不規則結節狀物。
三、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1、年齡大於等於45歲;
2、糖尿病、肥胖(當體重超過正常體重15%其危險因素增加3倍)、高血壓;(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症);
3、無孕激素拮抗的性激素使用史;
4、多囊卵巢綜合徵;
5、功能性卵巢腫瘤(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腫瘤);
6、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
7、初潮早(初潮年齡小於12歲)、絕經晚(絕經年齡大於55歲);
8、不孕、不育、少產;
9、腫瘤家族史(乳癌及腸道腫瘤,尤其是林奇綜合徵,又稱遺傳性非息肉結直腸癌綜合徵,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引起的,與年輕女性子宮內膜癌發病有關,約占6%)。
四、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
1、 高危人群可每年篩查一次
方法:在非月經期及陰道出血量少時使用子宮內膜刷進行子宮內膜取樣。
2、治療癌前病史,對子宮內膜有增生過長,特別是有不典型增生患者,應積極給予治療,嚴密隨診,療效不好者及時手術切除子宮;若患者已完成生育或年齡較大者,可不必保守治療,直接切除子宮。
3、 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減少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的攝入,加強鍛鍊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4、 提高對圍絕經期女性異常陰道出血,陰道排液,合併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的重視程度,及時就醫,早期診斷。
5、 在醫師指導下正確使用雌激素製劑,切勿自行濫用含有雌激素成分的藥物及保健品。
6、 體育鍛鍊
運動可以改善體內激素及其激素受體的功能狀態,子宮內膜癌發病率也會隨之降低。
7、女性一旦發現有婦科異常病變,及時就醫,早期明確診斷,大大提高治癒率,切忌不可掉以輕心!
(編輯zebra。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益陽市婦幼保健院 婦科 曾姣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