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的升高,我們常見的手足口病又到了一年的高發期,不少家長也開始焦慮起來。據貴陽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感染二科副主任醫師梁聞介紹,近期,醫院接診的手足口病患兒較前段時間相比已有所增加,這可能天氣日漸變暖,外出遊玩的人比較多,人員聚集有關,因為每年4-7月份都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
據介紹,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已知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好發年齡一般是5歲以下的嬰幼兒,3歲以下幼兒群體發病率最高。年長兒及成人多為隱性感染,但可以作為傳染源傳給其他人。
為什麼會叫手足口病呢?其實是和這個病的臨床症狀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個病的典型表現主要表現為口腔的潰瘍、皰疹以及位於手足、臀部的皮疹或皰疹,因此而得名。
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是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膚的皮疹、皰疹、潰瘍為典型表現,部分患兒僅表現為皰疹性咽峽炎,多數患者症狀輕,病程是自限性的,約1周左右就可以自愈。和感冒、甲流都是比較類似的,大多數患兒預後較好。但有部分患兒會出現重症化,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內出現比較重的症狀,例如說腦膜炎、腦幹腦炎、神經源性肺水腫、心肌炎、循環障礙等嚴重併發症而導致死亡。
因此,對於手足口病家長朋友既不要太過於焦慮,但也不要掉以輕心。
首先,家長朋友要學會如何辨別症狀,識別手足口病,認準 「四部曲」,也就是說症狀主要集中在四個部位,分別容易出現在手部、足部、口腔、還有臀部。如果是5歲以下易感兒童,在手足口病流行季節,這些部位任意一處出現了皮疹、皰疹或潰瘍,伴或不伴發熱,可以考慮臨床診斷病例。除此之外,部分的患者可能會伴有咳嗽,流涕,精神食欲不振等情況。
採訪中梁醫生強調,清症手足口是個自限性的疾病,一般一個星期左右自己就能好,但是重症就有可能引發腦炎、甚至威脅生命。一般輕型患者是不發熱或伴低熱,體溫在38℃左右時,2-3天降至正常,皮疹也在5天左右開始消退,精神、飲食逐步恢復正常。而重症病例,多見於3歲以下患兒,在病程5天內,出現持續高熱,體溫在39℃以上,常規退熱效果不好,神經系統會出現精神萎靡、嘔吐、易驚、肢體抖動、吸吮無力、驚厥等表現,呼吸系統會出現呼吸異常,早期多為呼吸增快,循環系統會出現心率增快,四肢肢端發涼、皮膚花斑、出冷汗等表現。其中,6歲以下兒童期驚厥的發生率約為4%~6%,較成人高10~15倍,年齡愈小發生率愈高。
針對輕症的手足口,患兒可以選擇居家隔離觀察。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針對口腔有皰疹糜爛的患者,需要進流質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可選西瓜霜、冰硼散、珠黃散等敷口腔患處,每天2~3次;如果糜爛嚴重無法進食或嘔吐者需要就醫予補液治療。患兒衣服、被褥、皮膚保持清潔乾燥。
考慮到手足口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較多,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消化道傳播,患兒或病毒攜帶者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接觸被其污染的手、衣物、日常用品都可引起感染;其次是密切接觸傳播,通過接觸被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膚或黏膜皰疹液污染的手及物品造成傳播,也可經呼吸道(咳嗽、打噴嚏等飛沫)傳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會感染。
在病毒高發期的時候,還是儘量避免帶孩子去人員聚集的場所。在進入遊樂場所時,一定要配合工作人員,入場前對手進行消毒,穿襪子入場。玩的過程中,家長要時刻監護好孩子,避免其啃咬玩具。
同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飯前便後勤洗手,兒童的玩具和物品定期消毒,家長也有可能是病毒攜帶者,接觸兒童前後、尤其是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現在可以接種的疫苗是EV-71型疫苗,6月-5歲的兒童都可以接種,為2針劑,間隔一個月,鼓勵在1歲前完成接種,主要是預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因為我們的重症患兒多是由EV71病毒所致。
採訪中,梁醫生也告訴記者,手足口病和甲流病毒及新冠病毒不同,它能抵抗酒精,所以酒精對手足口病毒的威脅不大。但是它對紫外線和乾燥敏感,對高錳酸鉀、碘酒、含氯消毒劑也敏感,那我們日常比較熟悉的含氯消毒液就是大家常用的84,我們把他配比成500mg/L的濃度消毒就可以了,這個濃度用84液體的話就是990ml水加上10ml的84就可以了,千萬不要覺得濃度越高越好,濃度過高的話對我們的呼吸道及眼睛黏膜都是有刺激性的。
記者|陳芋蓁
來源: 百姓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