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是一種病證名,指各種原因導致的陰精虧虛,陰衰則陽盛,心氣不足,水不制火而出現的發熱出汗,臨床上以午後潮熱、夜間發熱、手足心熱為主要表現,並伴有煩躁、盜汗等症狀,多見於西醫的結核等慢性疾病。 患者在治療上應以滋陰清熱為基本原則,多數會通過服用中藥、中成藥等方法調整機體狀態,緩解不適症狀,那麼有很大一部分人因各種因素不能耐受和沒有條件使用藥物的,現在分享兩個穴位來調理這個問題:

那麼我在臨床使用補後溪、陰郄兩個穴位來治療盜汗不止!其原理是這種配穴的方法,一般適應於心氣不足,不能固攝心液而致的盜汗證。

陰郄是心經的郄穴,可以直接補益心氣,這是毫無疑問的;後溪乃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輸木穴,心和小腸為表里,同屬火性的經脈,火虛補木穴。用後溪來加強陰郄的止汗作用,即是基於表里陰陽和五行生剋的關係而來。陰郄是治療盜汗的要穴,多數情況下主要採用麥粒灸的方法,效果很好。過去文獻記載民間治療盜汗,把患者雙手背在身後,捆住手腕,用燈草直接點灸,效果很好。

要想調理效果更好,重要的是需要準確找准穴位:

陰郄(郄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

【取法】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局部解剖】在尺側腕屈肌腱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布有 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為尺神經。

【主治】心痛,驚恐,心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失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溝通心腎。

【藏象】 人體的體內經脈和體外經脈就象是同一區域向同一方向流趟的地下與地面河道。地下河道與地面河道的河水來自同一發源地,這就如人體的內外兩部經脈氣血是來自同一臟腑。地下河道與地面河道的交匯處則如人體末端的井穴,因此地表的經水是向內注,地表下部的氣態物是向上升。以通里、陰郄二穴論,它則如地下河道與地面河道的溝通孔隙,它位於地下河道與地面河道的中部區域,因此,地面河道的河水在河道的中部即會循孔隙注入地下河道之中,此即如心經體表經水的運行。

後溪(輸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

【取法】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後方,第五掌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握拳時,穴在掌指關節後的橫紋頭處。

【局部解剖】在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側動、靜脈,手背靜脈網;布有掌背神經(尺神經分支)。

【主治】頭項強痛,耳聾,目赤目翳;肘臂及手指攣急;熱病,瘧疾,癲、狂,癇證;盜汗,目眩,目眥爛,疥瘡。

【功效】舒筋解痙,通督醒神,驅邪截瘧

【穴義】 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督脈。

【名解】1)後溪。後,與前相對,指穴內氣血運行的人體部位為後背督脈之部。溪,穴內氣血流行的道路。後溪名意指穴內氣血外行於腰背的督脈之部。本穴物質為前谷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後其外散的清陽之氣上行督脈,運行的部位為督脈所屬之部,故名後溪。 2)督脈手太陽之會。因本穴有清陽之氣上行督脈,故為督脈手太陽之會。 3)小腸經俞穴。俞,輸也。本穴氣血由前谷穴傳來,在本穴的運行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縮合,熱散後的部分清陽之氣上走督脈,縮合後的水濕之氣則循經上行腕骨穴,本穴無氣血物質的收藏轉變,單純為小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之處,故為小腸經俞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物質除別走督脈的氣血為上行外,循小腸經傳輸的氣血則為橫向下行腕骨穴,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本穴屬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和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 純陽之氣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脈,水濕風氣橫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 強化督脈陽氣。

【應用】本穴不僅能舒解督脈之攣急,而且善於宣暢手太陽小腸經經氣,用於治療筋脈拘急之證以及本經經脈循行通路上的頭、耳、目、頭頂、肩胛肘臂、腕和手指處經氣鬱滯之病證;還具有通督醒神之功效,可以治療癔病、癲癇以及精神病等,配神門、大椎、腰奇治療癲狂癇;本穴為治瘧之經驗效穴,配大椎、間使截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