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脅痛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自覺症狀,可一側疼痛,也可兩側脅肋部都疼痛。如果只是輕微的、一過性的疼痛,可能對患者影響不大,若是長久疼痛,那便不一樣了。下面這則醫案帶大家了解一下如何治療外傷瘀血導致的脅痛。
王某,女,55歲。2017年11月8日初診。
主訴:右脅肋牽拉抽掣揪痛感1年余。
現病史:患者近2年來經常性情急躁,漸次出現胃痛、反酸、飯後噯氣、便秘等症,服中西藥可減輕,某天進食蓮菜時自覺有卡食及異物梗阻感,漸至吞咽困難、聲啞等症,去年5月7日在當地做鋇餐造影,發現食管占位,隨即到省某醫院診治,確診為食管癌。
先予化療2個療程使病灶縮小,後靜滴斑蝥素及口服中藥,5月20日採用腔鏡微創術,因在右脅部等部位打孔及術後放置引流管等多處,術後相繼出現右脅等處牽拉疼痛,晝輕夜重,每於凌晨1時左右疼痛難忍而夜不成寐,採取多種姿勢睡眠均感難受疼痛,僅能採取半臥位睡眠稍可忍受,由於西藥無合適的藥物治療,醫生建議採用神經阻斷術(神經阻滯方法),患者因畏懼不願接受而來診,曾服半夏厚朴湯、半夏瀉心湯等效不佳。
現在症:右脅部抽掣揪痛,因痛甚而不能動,患側上肢不能抬舉,吞咽不利,不能進食固體食物,不思飲食且不能多食,乏力消瘦,面色萎黃,大便稍溏,體重消瘦至30kg。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中醫診斷:脅痛(氣滯血瘀,脈絡攣急證)。
西醫診斷:食管癌術後粘連。
處方:芍藥甘草湯合金鈴子散加味。
炒白芍20g,炙甘草5g,延胡索15g,川楝子9g,炒白朮30g,茯苓20g,芡實20g,鬱金15g。5劑,水煎服。
二診:2017年11月13日。右脅部等處疼痛減輕大半,納食增加,漸有食慾感,大便正常,上方炒白芍加量至30g,炙甘草10g,炒白朮減至20g,加香附20g,佛手15g,青皮15g,雞血藤30g,訶子15g。7劑,水煎服。
三診:2017年11月20日。右脅部等處疼痛進一步減輕,納食增加,乏力好轉,大便正常。此後以此方略事加減服藥近3個月,右脅痛等症消失。
按語:本案脅痛特點為牽拉抽掣揪痛感,郭教授認為其核心病機有二,一為局部粘連引起的攣急性疼痛,二為術後局部氣血不暢所致,採用芍藥甘草湯以緩解攣急而止痛。因患者形瘦羸弱,故初診時炒白芍僅用20g;同時合用經典時方金鈴子散加鬱金以行氣活瘀而止痛,炒白朮、茯苓、芡實以健脾厚腸。二診掣痛大減,漸有食慾感,食量增加,大便已正常,故增芍藥甘草湯劑量並加佛手、青皮、雞血藤以增緩急止痛、行氣活瘀、通經活絡之效,而使脅痛諸症向愈。
名醫經驗集
本書整理選編了郭淑雲教授40餘年來在醫教研方面所形成的部分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著重於脾胃肝膽疾病的論治,有不少精彩的論述。
本書主要論述郭淑雲教授治療脾胃肝膽疾病的經驗,包含了學術觀點、臨證驗案、辨證遣方用藥、經方新用等內容,書中所載醫案後附有按語,概述、分析了該案的診治特點、理法方藥解析等。本書內容精煉翔實,注重實用,其中不乏獨特之見解,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臨床實用性,可供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者,醫學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參閱。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郭淑雲論治脾胃病》(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邵明義 李墨航 李富成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