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看過一篇帖子,內容是講述一位網友陪自己患癌的父親去醫院做化療,護士通知他需要理性掛號購買一個picc的思樂扣。

一個用於PICC滯留管的思樂扣,醫院的價格可能需要40多元,但在網上的同款價格,卻只需要十幾元,為此這位網友就產生疑惑和不解。

想必大家在去往醫院就診,購買藥物或醫療器械時,都曾發現過一個這樣的問題:明明是相同的一個物品或藥物,醫院的價格卻要高於其他網購渠道或藥店。

要知道,家中有人生病,特別是出現嚴重疾病,比如發生癌變之後,一個家庭所承擔的經濟壓力相當之大。

原本應該為病人著想的醫院,卻出現了這樣的用藥或醫療器械差異,這不僅這不禁讓人思考,醫院難道就是在賺差價、隨意扣費嗎?

同樣的醫療用品,為何醫院和網上購買,會有如此大的差價呢?

零售藥店和醫院存在一定差異,影響零售藥店出售藥物和醫療器械價格的因素有很多,他們可以根據市場自主定價,無論是運營成本、不同的品牌,都會造成價格上的差異。

但如果使用效果一致或同品牌之間差價過差,則需要購買者慎重考慮。

在正規的大醫院,其醫療用品和藥物一般都不會存在較大的差價,且醫院用的都是從正規廠家渠道購買的產品,採購時需要公司各項資料備案。

如果通過其他渠道購買,其質量就無法得到保證,甚至是可能會購買到假的產品。

除了醫療器械購買、藥物價格與醫院和其他購買渠道存在差異,引發了患者爭議之外。

部分網友還曾表示,醫院在診治患者的過程中,特別是癌症患者診治過程中,醫生會先諮詢患者的家庭經濟情況,甚至是反覆多次諮詢,然後才制定了不同的治療方案和建議。

不少患者都擔心,醫院是否存在「看碟下菜」?

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數據顯示:在2105-2016年短短的兩年時間內,有近52%的癌症患者經歷過財務方面的困難,因治療傾家蕩產、負債的比比皆是。

很多患者都因治療費用過於昂貴放棄了某些治療手段,18%的患者因治療癌症借款超過了5萬元以上。

癌症的治療是一筆不菲的數字,特別是近些年新上市的靶向藥物、免疫療法,它們雖然效果極好,但治療花費卻相當大,平均每個月就可能達到上萬、幾萬元左右。

但就算是巨額花費砸下去,患者也是在博一個不確定的結果,癌症控制如何都是未知數。

因此,醫生會從患者實際的經濟實力水平角度考慮,並以此作為基礎制定治療方案,這是適合大部分癌症患者的一種情況。

畢竟人財兩空、患者死亡後家屬背債的情況非常多見,所以先考慮經濟角度,再制定治療方案,是為患者和家屬的兩頭考慮。

一場大病,足以摧垮一個脆弱的家庭,對貧困家庭來說,癌症的到來更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尤其是經濟情況的確是很多癌症患者所面臨的第一道難題,甚至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新聞報導,有些癌症患者得知自己患病,為了不拖累家人,選擇放棄治療又或者延誤治療。

正如電影《我不是藥神》所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疾病面前,錢就是命,底層沒有「神」,只有生存。

不過,好在我國醫保政策在不斷改革,有很多治療藥物、方案都被納入了醫保範圍內。

相信在未來,每個癌症患者都能用得起好藥、用得起好藥。

就像《我不是藥神》裡的原型程勇說的:

相信今後會越來越好,相信我們所關心的每一個社會問題,都能夠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