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比較羞恥的問題:
當你在咳痰時,如果身邊沒有任何紙巾和紙袋,或者是身邊有人不方便時,你會將痰咽下去嗎?
估計,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天氣轉冷,難免會感冒發燒、嗓子發炎,不少人都逃不過「咳痰」的症狀。
那麼問題來了:痰是如何形成的?把痰咽下去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痰那些事。
痰是如何形成的?
痰,是人體呼吸道的分泌物。
正常情況下,人的呼吸道會分泌少量的黏液,但當呼吸道發生炎症時,黏液的分泌量會增加。
我們換一種說法,人體的呼吸道中是長有很多纖毛的,上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黏液。
當外界空氣的灰塵雜質入侵到呼吸道,或者是氣道因炎症產生的組織壞死物等,都會被這些纖毛阻擋住,和黏液混在一起形成痰。
受到刺激後,纖毛就會開始擺動,逐漸將黏液排出體外,於是我們就有了「咳痰」的動作。
痰液和鼻涕的成分有點像,都是由呼吸道黏液、空氣中進入體內的灰塵以及病原菌等組成的,但兩者又有所不同。
鼻涕是由鼻腔、咽喉上呼吸道的鼻黏膜細胞分泌的,而痰液是氣管、主支氣管、肺下呼吸道受到刺激後分泌的液體。
咳痰是一種保護性動作,通過咳痰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異物,然而,頻繁咳痰則是一種病態現象。
那麼,如果不小心把痰咽下去,會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嗎?
痰咽下去會有什麼影響?
難道,只會讓自己噁心到?當然不止!
一個正常的普通人,每天可產生1.5L左右的痰液,在大多時候,痰液只會黏附在呼吸道表面,我們是感覺不到的,只有當呼吸道受到刺激後才會察覺到。
曾經有人做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正常人每一口痰液中至少含有5000萬個細菌,而病人痰中的細菌數量會更高,可能超過2個億。
我們試想一下,那些已經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將痰咽下去之後會發生什麼。
首先,那些病原體很有可能會一直刺激呼吸道,導致黏液分泌增多,同時負責向上推動的纖毛細胞負擔也會加重,不僅更容易滋生細菌,還會造成痰液堵塞氣管,引起呼吸困難。
其次,當大部分痰液被咽下去後會進入到消化系統,還可能會導致胃腸道的菌群紊亂,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反應。
特別是肺結核病人需要注意,千萬不要將痰吞進肚子裡。
因為引起肺結核的「結核桿菌」是一種生命力特別旺盛的細菌,再強的胃酸也很難將它們完全殺死,那些留存下來的結核桿菌則會在胃腸中繁衍生息,最後很有可能會造成胃結核或腸結核。
不同人群的體質和病情不同,對人體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不同的痰液,暗示不同的疾病
將痰液咳出來,不僅可以預防疾病,還可以通過觀察痰液的顏色和形狀,來幫助我們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態。
在正常情況下,痰液一般呈白色或透明色,性狀較稀,痰液較少,沒有氣味。
但當痰液發生以下幾種變化時,就該警惕了。
痰液的顏色
白色痰
在傷風、淋雨等受寒後會出現白色痰,如果白色痰液中含有泡沫且性黏,也可能是肺泡癌。
血痰
血痰或痰中帶血絲一般在肺結核、肺癌、支氣管結石患者身上比較常見,是痰液中混入了毛細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黑痰
長期吸菸者會吸入香菸中的顆粒物和粉塵,則會引起黑痰,長時間暴露於大氣污染嚴重環境中的鍋爐工人、煤礦工人也容易出現黑痰。
黃色痰
黃色痰,可見於支氣管擴張和肺膿腫;粉紅色痰:可能是心臟疾病或心功能不全;黃綠色痰:可能是綠膿桿菌感染;巧克力色痰:可能與阿米巴肺膿腫有關,是痰和血、膿混合的產物。
痰液的性狀
黏液性痰
呈無色或淡白色,較黏稠,有泡沫,多見於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早期及慢性支氣管炎。
漿液性痰
此種痰液稀薄並伴有泡沫,主要是由於肺部淤血導致毛細血管液體滲出引起的,部分肺水腫患者也會咳出漿液性痰。
膿性痰
呈黃色或黃綠色黏稠的塊狀,或不透明的膿液狀分泌物的痰液,多見於肺部的各種感染,比如肺膿腫、支氣管擴張、肺壞疽、肺結核並發感染等。
血性痰
若是痰中帶鮮紅血絲,多見於肺結核或支氣管擴張,有時咽部有炎症時也可出現這種現象;若是黑色血痰,多見於肺梗塞;咳出血性泡沫樣痰,可見於肺水腫;若是長期痰內帶血或伴有胸痛、乏力、消瘦,就要警惕支氣管肺癌了。
咳出的痰量
當痰量急劇增加時,可能預示肺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比如支氣管擴張症、肺膿腫等。
如果在較長一段時間裡,每天咳出的痰量都超過幾十毫升,就要小心肺功能是否受到影響了,建議及時就醫治療,以免病情加重,最終造成呼吸衰竭。
痰液的氣味
當痰液出現了血腥味,則考慮肺結核和肺癌可能;當出現了腐臭味,則很有可能是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症或肺癌晚期所造成。
如果你感覺到痰液有異常,建議儘早前往醫院就診,以防延誤病情,造成不良後果。
假如你存在吐痰困難的問題,可以嘗試多喝水,用水來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也可以嘗試咳嗽、彎腰的方式,通過高速氣流讓痰液排出。同時,還可以適當地使用加濕器,保持空氣的濕潤。
任何人都要注意,痰的正確處理辦法是吐在紙巾中,然後包好扔到垃圾桶。
特別提醒:以上科普內容僅限經驗交流,考慮到個體差異,如您身體出現不適,可在線向專業醫生問診;如您出現急重症,請立即前往線下醫院就診!
內容來源:妙手醫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