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 左小霞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文婷

作為重要營養素,鎂參與機體百餘種酶促反應,尤其是在鈣、磷、鈉、鉀、維生素C等的代謝,以及在神經肌肉的機能正常運作、血糖轉化、促進正常骨代謝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而,相比維生素、鈣、蛋白質等營養元素,人們對鎂的認識相對不足,「鎂」中不足的情況很常見。

近期,《環境與職業醫學》上刊登的一項研究,選取「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1991~2018年的10輪調查中有完整社會人口學和膳食調查數據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膳食鎂攝入狀況、人群攝入不足率及變化趨勢。

結果顯示,近30年來,我國膳食鎂攝入量不足率上升顯著,膳食鎂攝入量中位數由1991年的283.7毫克/天下降至2018年的238.89毫克/天;2018年,60.9%的調查對象存在膳食鎂攝入不足,其中男性為53.94%,女性為65.35%,14~17歲人群膳食鎂攝入不足率更是高達71.29%;2018年,我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8~64歲的人群中,女性較男性、城市居民較農村居民、南方居民較北方居民,膳食鎂攝入不足發生風險分別增加64.6%、24.6%、43.6%,是膳食鎂攝入不足的高危人群;膳食鎂來源不合理,來自穀類及其製品的膳食鎂占41.4%,其次是淺色蔬菜(8.7%),如白菜、蘿蔔、菜花等,再次是畜肉類及製品(4.5%),僅2.4%來源於鎂含量豐富的深色蔬菜(排名第6位),菠菜、紫甘藍等;令人意外的是,50~64歲組膳食鎂攝入不足發生風險較18~49歲組低15.7%。

研究人員分析,女性是膳食鎂攝入不足的高危人群,可能是由於男女生理差異所致,比如女性能量需要量低,在男女不同來源膳食鎂攝入占比接近時,女性整體食物攝入量低於男性,從而導致鎂攝入量的性別差異。

穀物攝入不足、食物精製可能是導致南方和城市居民膳食鎂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精製或加工過程中,鎂的損失非常顯著,小麥加工成白麵粉約損失鎂82%,水稻製成精米約損失鎂83%,澱粉製作過程鎂損失更高,為97%左右。

來源於畜肉類及製品的膳食鎂占比方面,18~49歲居民、城市居民、西部居民更高,肉類並非良好的膳食鎂來源,過多的肉類攝入可能導致其他富含鎂的食物攝入量降低,這可能是他們鎂攝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不同人群中,來源於深色蔬菜的膳食鎂占比均較低,這可能是導致18~64歲成年人膳食鎂攝入不足普遍較高的重要原因。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人體缺鎂時,早期會有食慾不佳、頭疼、嘔吐、勞累和虛弱等症狀,持續鎂缺乏將會引起神經肌肉亢奮,出現肌肉震顫、手足抽搐、心率異常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精神錯亂、驚厥、昏迷。

左小霞指出,腸道對鎂有極強的吸收能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鎂的吸收率降低、排泄增加,某些習慣或用藥也會影響其吸收。例如,酗酒易引起胰腺炎等,使鎂排泄加大,長期過量飲酒易導致鎂嚴重流失;濃咖啡、濃茶中的咖啡鹼含有利尿成分,經常喝會增加鎂的流失;很多中老年人會補鈣,但補鈣過多會競爭性地抑制鎂的吸收;環丙沙星、地美環素、左氧氟沙星等藥物會影響鎂的吸收,氫氯噻嗪片等利尿劑會增加鎂的排泄,長期服用這些藥物人也容易缺鎂。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18~64歲成人每天鎂的推薦攝入量為330毫克。綠葉菜含鎂最豐富,顏色越綠,含鎂越多,其次是粗糧、堅果。建議每餐至少2/3的蔬菜應為深綠色蔬菜,每天至少一餐用糙米或多谷飯替代白米飯,下午可以吃點堅果作為零食。

左小霞提醒,部分綠葉菜中含有較高草酸,粗糧中含有植酸,都會影響鎂的吸收,建議炒蔬菜前用沸水焯一下,烹飪粗糧前先浸泡一會。此外,上述新研究還提醒我們,女性應提高膳食質量,重視各類富含鎂的食物攝入,均衡營養;南方居民、城市居民應增加全穀物攝入,避免食物過於精製;18~49歲居民、城市居民、西部居民應當調整膳食結構,適當減少肉類食物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