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一種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的一種中醫特色療法。拔罐療法在古代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類似於後世的火罐療法)的記載。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拔罐成為一項越來越成熟的技術。時至今日民間仍然流傳著「生病拔罐子,病好大半子」的俗語,那麼神奇的拔罐會讓身體得到哪些好處?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關於拔罐的那些事」。

拔罐的原理

給患者拔罐時,患者會感覺罐好像有磁性,能粘在皮膚上。其實不是罐子有磁性,而是因為負壓吸引。拔火罐就是利用燃燒造成罐內負壓,使罐吸附於腧穴或體表,從而達到治療作用。

拔罐的作用

從中醫角度講拔罐具有疏通經絡,祛邪扶正,調整陰陽的作用。

疏通經絡:不通則痛,氣滯血瘀經絡受阻,自然會產生疼痛,拔罐可以鼓動經脈氣血,讓凝滯的氣血疏通,虛的經脈氣血充盈。常用的是循經拔罐法、走罐法及刺絡放血拔罐法。

祛邪扶正:祛邪主要是通過各種拔罐手法來實現,最常見的是寒邪、濕邪、火邪、熱邪,扶正主要依靠拔罐刺激有補益作用的穴位而達到效果。

調整陰陽:拔罐療法調整陰陽,通過經絡腧穴的配伍刺激不同的穴位產生治療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肌肉處於緊張狀態時,局部血液循環受阻,組織缺血。拔罐(特別是走罐)能拉長肌肉,增加血液灌流量,提高機體痛閾、耐痛閾,從而使肌肉得到松解,疲勞得到緩解,起到類似於推拿的作用。拔罐的吸附力加之火罐對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局部組織處於高供氧低消耗狀態,有利於新陳代謝的改善。

拔罐的手法

用罐的手法花樣很多,常見有留罐、閃罐、走罐、刺絡拔罐、針罐、藥物罐等。面對不同的疾病時,我們選用對應的手法來治療。特別講一下我們臨床上最常用的刺絡拔罐法,《黃帝內經》中記載:「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某些臟腑的病變會反映在體表皮膚,刺絡法的目的就是在這些病邪集中的體表處開一個「口」,使病邪循經而出,排出體外。醫者使用放血針在穴位或特定部位點刺放血後留置火罐,利用火罐吸力放血以達到祛瘀生新的作用。

罐印的產生和鑑別

罐內負壓導致拔罐部位毛細血管破裂,就會出現罐斑,常見的罐斑有鮮紅、暗紅或紫黑。還可能伴有出現點狀紫紅色的疹子,水泡、出血點、血泡。

罐印是體內病理狀況的反映:

1. 罐印鮮紅而艷,表示是陰虛體質,說明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2. 罐印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內熱。

3. 罐印紫黑而暗,表示體內有瘀血,供血不足或行經不暢。

4. 罐印發紫並伴有斑塊,則表示寒凝血瘀。

很多患者對罐印有一些誤解,認為出痧面積越大、痧的顏色越深,治療效果越好,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罐印的顏色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顏色與拔火罐的時間長短和醫生的操作手法也有關,罐印的顏色深淺也並非是疾病治癒的硬性指標。

拔罐的注意事項

根據拔罐部位不同,每次拔火罐時間以5—15分鐘左右最佳。既能達到治療的目的,又不至於過度傷害皮膚。可隔1-2天進行一次拔火罐治療,具體頻率還要依據自身的耐受能力。在拔罐之後,要注意好保暖,不能讓身體很快地吹冷風。拔罐之後,皮膚的毛孔還屬於被打開的狀態,若立馬被冷風吹到,寒氣會再次並且是更多地進入身體,得不償失。

關於拔罐,更重要的是請專業的醫師進行辯證治療,這樣可以使拔罐療法更好地為我們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