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漢末年的一個深秋,華佗離開家鄉,南下行醫,住在一家客棧。傍晚在酒店飲酒時,看見一群青年正在津津有味地比賽吃螃蟹。華佗上前勸他們:「蟹不能多吃,多吃會生病,弄得不好還會天性命。」

這群青年仍舊大吃不停,半夜吃了螃蟹的幾個青年大喊腹痛,有的痛得直冒汗,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滾。華佗被驚醒,立即呼徒弟采了些紫色野草的葉子,煎湯給那些青年喝,過了一會,幾個青年的肚子果然不痛了。

次日一早他們趕緊向華佗道謝,並好奇地問那種神奇的紫葉子叫什麼名字,華佗答道:「你們看,這葉子呈紫色,服後肚子舒服,就叫它「紫舒」吧!」由於「舒」與「蘇」近音的緣故,後來慢慢成了「紫蘇」。

《食療本草》中載:紫蘇「除寒熱、治冷氣」。

中藥紫蘇葉,唇形科植物紫蘇的乾燥葉,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北。紫蘇,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效。現代研究證實紫蘇葉有緩和的解熱作用;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減少支氣管分泌,緩解支氣管痙攣。而且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因紫蘇外能解表散寒,內能行氣寬中和胃,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風寒表證而兼氣滯,胸脘滿悶、噁心嘔逆,或咳嗽痰多者,較為適宜。前者可選香蘇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杏蘇散(《溫病條辨》)。味辛能行,紫蘇葉能行氣以寬中除脹、和胃止嘔,兼有理氣安胎之功,可治脾胃氣滯、妊娠嘔吐,還可解魚蟹毒。

紫蘇梗也可入藥,性味歸經和紫蘇葉相似,有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的功效。紫蘇的種子也可入藥,但它的性味歸經及功效和紫蘇多有區別。

中藥紫蘇子味辛,性溫,歸肺、大腸經,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如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等。現代研究證實,紫蘇子除有鎮咳、祛痰、平喘、抗炎、抗過敏、增強免疫、降血脂的作用外,還有抗氧化、改善學習記憶、抗肝損傷及抑制腫瘤等作用。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紫蘇葉入藥不宜久煎。所以日常料理中,紫蘇也不適合過分烹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