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為發布了旗下第三代摺疊屏手機——華為Mate X2,最低17999元起。綜合前兩代摺疊屏瘋狂加價的銷售情況,以及華為Mate X2一身的黑科技,身為普通打工人的我們看完心裡只有四個字:理財產品。


掐指一算,距離華為第一台摺疊屏手機的發布已經過去快三年的時間,為什麼摺疊屏技術經過了這些年的發展,依然一機難求,而且價格不低?要探究這個原因,得從摺疊屏本身的技術說起。

摺疊屏的難點在哪?

摺疊屏需要攻克兩個技術點:螢幕、鉸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鉸鏈。相比之下螢幕就比較簡單,一塊能摺疊的大屏,聽起來高大上,但並不是難事,OLED螢幕本身具有柔性特質,我們目前使用的許多曲面屏手機,就是摺疊屏的beta版,只不過摺疊的部分比較短而已。不難,但還是挺貴。


關鍵是鉸鏈,為什麼摺疊屏需要設計鉸鏈?不要鉸鏈行不行?

一根筷子摺疊,就斷了,一根鐵絲摺疊,就彎了。如果把一塊螢幕摺疊,會怎麼樣?在進行暴力測試時強行摺疊螢幕是常用手段,結果要麼斷了,要麼彎了。


想實現螢幕摺疊,除了需要一塊可以彎曲的螢幕,還必須要有鉸鏈設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轉軸合頁。鉸鏈設計得好,可以弱化摺痕,增加摺疊屏壽命;如果設計不好,可能會導致螢幕凸起或損壞。

想做一款成熟可運用並量產的鉸鏈,難度係數非常高,甚至於在工程類大學中,有專門一門課叫做「鉸鏈設計」,你細品,工藝下的製造得有專業的人才才行。

為什麼鉸鏈設計這麼難?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轉軸鉸鏈的設計十分常見,門、窗、筆記本,甚至連馬桶蓋,都得運用到鉸鏈設計。怎麼到了手機上,鉸鏈的設計就變得那麼複雜了?


大家可以發現,不管是門窗還是筆記本,其鉸鏈的任務都是將兩件不同的東西連接在一起,再進行摺疊,與其說是摺疊,不如說是「蓋」上去。


但手機就不一樣了,螢幕摺疊跟機身摺疊是兩種概念,不然就成翻蓋機了。想讓手機中的螢幕實現高達幾十萬次的摺疊,難度簡直是地獄級別。難點之一就是摺疊和長度的關係

舉個例子,大家可以拿一張紙,找出紙面中間的位置,然後一隻手按住中間位,再將紙張進行摺疊,就會發現,下面露出的紙面會比上面的長,無法完全對齊。


這是因為當兩個平面疊在一起彎折,由於兩個平面的彎曲半徑不一樣,導致疊在下面的平面會「變長」,初中數學就有教過這就是摺疊屏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不然每次摺疊都會導致下方螢幕變長,在機身不變的情況下,螢幕就會鼓起。

給大家一分鐘思考,如何實現這個近乎違背物理定律的設計?別想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華為足足花了三年的時間。


早在2015年,華為工程師便開始尋訪業內對於轉軸的解決方案,但是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鉸鏈在手機上的應用幾乎為零,業內對轉軸的研究,還停留在翻蓋機階段。

鉸鏈問題無法解決,即便螢幕再怎麼優秀,系統優化再怎麼到位,也只能當平板使用。難道這真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

2016年,華為摺疊屏項目組啟動了第二次研究工作。為了攻克摺疊屏手機的轉軸設計方案,項目組集中了中國、歐洲、日本等在精密器件製作上富有經驗的頂尖專家,聯合攻關。

在經過無數次摸索後,華為最終利用超過100個組件,實現了無縫摺疊。在手機摺疊與展開的過程中,華為設計的鉸鏈能夠自主根據摺疊的角度,自動伸縮,從而保證整部手機的平整狀態。

看華為的官方宣傳視頻可知,鏈條沿著導軌運動,拉動其他元器件,整體的長度拉長,徐徐變形,形成半圓。在螢幕展開時,轉軸又從半圓縮短、變形,成為平面。


更誇張的是,在這麼複雜的情況下,華為還巧妙地將100多個與散熱、走線相關的精密元器件包含其中,協同運動。一開一合間,我們看到的只是螢幕的摺疊,但在這背後,有無數個小零件在運作,理工生的浪漫你懂嗎?

從這角度看,憑這三年來的執著追求,售價萬元的華為摺疊屏,還真不能說貴,畢竟這中間付出的人力研發精力,都可能讓這個項目不賺錢。

但這還沒完,摺疊屏遠遠沒這麼簡單。確定了鉸鏈的設計方案後,如何實現量產也是個問題。一個小小鉸鏈的生產難度,比任何一款手機都難,因為組件越小,精密程度越高,生產難度就越大。


在生產鉸鏈的時候,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1、鉸鏈零件工藝多樣。鉸鏈需要的十多種金屬零件成型,需要用到MIM、衝壓,液態金屬等多種工藝成型;

2、精度加工難度高。針對有裝配精度特徵還需要CNC精密加工,由於CNC裝夾定位易變形,關鍵尺寸難以保證;

3、後製程處理工藝複雜。CNC加工後還需要後製程處理,例如噴砂,陽極處理等工藝;

4、良品率低。因零件多,組裝工序複雜,公差累計大,部分零件需要互相配合才能達到要求,屬於典型的緊密組裝範疇,多道工序後成品良率較低。


同時,螢幕摺疊對迴轉精度、摩擦係數這些要求都特別高,因此對於供貨商的要求較高,相比於筆記本電腦轉軸,手機鉸鏈轉軸的精密、耐用、強度與輕薄規格均遠高於筆記本電腦轉軸。

生產一台還行,但要想量產,同樣是地獄級別的難度。放棄嗎?當然不,縱觀歷史,高鐵、5G、中國天眼,我們哪一次不是憑著這股不行也要上的勁,才跌跌撞撞衝到了世界的第一梯隊的。

2019年2月24日晚,在MWC2019華為終端全球發布會上,華為正式發布HUAWEI Mate X,採用可摺疊全面屏設計,可實現0-180度自由翻折,售價16999元。華為直營店瞬間被擠爆,一機難求,在二手平台上,最高售價達到9萬元,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了解華為為摺疊屏所做的一切,再看看摺疊屏一萬多的售價,對比同樣售價一萬多的iPhone 12 Pro Max,其實一點也不貴。

在摺疊屏領域的開發中,三星就不得不提了。三星可以說是最早研發可摺疊屏手機的廠商。早在2008年,三星便首次展示了可彎曲的OLED螢幕,隨後的CES 2013上,三星展示了可彎曲的AMOLED螢幕手機原型。

關注數碼圈的同學都知道,從2008年開始,幾乎每一年都有三星發布摺疊屏手機的傳聞。這一傳就是10年,2018年11月,在三星年度開發者大會上,三星首次公布了自家的Infinity Flex新摺疊顯示技術。隨後的2019年2月,三星Galaxy Fold正式發布。


三星在摺疊屏鉸鏈設計上的思路與華為不同,其是以四個相同嚙合的直齒圓柱齒輪為核心,集合了數十個精密機件組成了鉸鏈系統。聽起來很複雜,直接上圖。


精密程度不輸華為,但由於過於精密,一些微小的灰塵都可能造成設備故障。同時Galaxy Fold的鉸鏈設計缺乏防水、防顆粒物的保護,以及鉸鏈兩端的7mm缺口,灰塵等外部雜質會很容易進入到敏感的AMOLED面板內部,從而導致故障發生。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三星將所有Galaxy Z Fold全部進行回爐重造,而後相繼推出了三項全新專利,並提出了三方面改進措施,根據三星官方的新聞稿介紹,改良後的 Galaxy Fold 在密封性方面進行如下升級:


在鉸鏈頂部、底部增加防塵帽;改進機身防塵能力;螢幕背部增加金屬加厚層;螢幕表層保護膜延伸到邊框內部。


你看,即使三星擁有目前全球最強大的OLED螢幕研發條件和完善的產業鏈,也無法保證在摺疊屏手機的研發上擁有100%的把握。但有些錯誤並不是毫無意義,三星在摺疊屏這條路上所付出的所有試錯成本,都將在日後成為其他摺疊屏的教科書。

如何消滅摺痕?

至此,鉸鏈設計終於解決了摺疊問題,但隨之而來,另一個難題出現了——摺痕。

既然要摺疊,那麼有摺痕也是在所難免的,當我們認為摺疊屏與摺痕必須並存時,MOTO出現了,帶來了MOTO Razr。我們驚喜的發現,在Razr這款機型上,摺痕幾乎可以忽略。


MOTO的解決方法還是鉸鏈,可見鉸鏈設計的重要性。MOTO表示這個鉸鏈設計,就花費了他們四年的時間。從MOTO的宣傳視頻來看,這款手機的鉸鏈採用了淚滴形的摺疊方案,也就是螢幕中間只是彎曲並不是完全摺疊,看看下圖你就能明白了:


摩托羅拉的方案是在螢幕兩側容納鉸鏈,以便在手機摺疊時為完美的摺疊曲線留出空間。之後聯想發布的Yoga Book 2筆記本也採用類似的鉸鏈設計實現翻轉。

這個轉軸可以讓螢幕按照一定的曲線進行摺疊,同時解決了螢幕完全對摺時會產生摺痕,轉角過大時又無法恢復平整的兩難問題。


注意了,重點還有嵌入機框的兩塊彈簧片,在螢幕折起來的時候,下半部分的螢幕會朝著下巴進行一段位移,將一部分螢幕面積收納在下巴當中。中間轉軸部分的螢幕則會向下凹陷,同時壓住機框裡的兩根金屬彈簧,最終在螢幕完全折起來的時候摺疊處形成類似水滴的形狀。


而當螢幕展開的時候,這兩塊金屬彈簧會利用彈性,與轉軸一起形成螢幕的支撐面,這就是Razr螢幕無摺痕的秘密。

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剛剛發布的華為Mate X2也是採用水滴形鉸鏈設計。不同的是,華為Mate X2採用了目前業界獨有的雙旋水滴鉸鏈,通過多維相控聯動機制,在彎折處形成一個水滴式的容屏空間,既實現了摺疊,又保證了展開後螢幕的平整。


這兩位選手在研發上都幾乎消滅了摺痕,現在壓力來到了三星這邊,據說即將發布的Galaxy Z Fold 3很強勁,可能會採用新一代UTG玻璃技術,使其螢幕擁有更高的耐用性和平整度,這下摺疊屏也終於可以用上玻璃屏了,但是玻璃不會一折就斷嗎?莫菲三星還有藏著獨家黑科技?

鉸鏈解決,摺痕消失,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幻想中的完美摺疊屏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DSCC發布的全球摺疊屏手機報告中,預計2020年摺疊屏手機的出貨量將達300萬台。摺疊屏手機終於通關新手村,開始走向新世界了。


隨著摺疊屏技術的不斷完善,各種摺疊方案的層出不窮,摺疊屏毫無疑問將逐漸成為主流。另外,據稱蘋果摺疊屏iPhone最快將在明年發布。按照慣例,蘋果一般不會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它打算推出摺疊屏時,說明摺疊屏技術已成熟,甚至量產能力已經能覆蓋蘋果動輒一億以上的銷量。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指出,蘋果研發了一種全新的鉸鏈技術,可以將鉸鏈幾乎完美的隱藏在機身內部。


看來,我們距離買到平價摺疊屏手機的時間應該也不會太久了,以現在技術的發展速度,或許再過多兩年,千元摺疊屏手機的出現是有可能的。

摺疊屏是手機最終形態?

最後,我們再來聊點題外話,之前有同學問過,摺疊屏是不是手機的最終形態?確實摺疊屏的出現,讓我們難以想像未來手機還能出現怎樣的變化,但科技的魅力就在於,它往往會讓未來比你想像中的更驚艷。

你看,摺疊屏都還沒普及,OPPO的捲軸屏都快進入賽道了。


捲軸屏之後會有什麼,我們想像不到。如果現在帶著摺疊屏或者捲軸屏回到過去功能機時代,估計那時候的我們會以為這是外星高智慧生命的產物,而從功能機到摺疊屏、捲軸屏這中間的跨度,也不過是十幾年而已。


更重要的是,現在摺疊屏手機正經歷著快速的技術提升,眼花繚亂的結構設計,不斷推陳出新的材料和工藝,一旦成熟,代表著未來所有螢幕均可摺疊,從口袋掏出一張紙展開變成一個32寸的大屏大家也不必驚奇,更別提未來還有各種千奇百怪的柔性屏形態,想想還有點小激動。

話題聊到這,摺疊屏之所以一機難求,原因是受限於時代下的技術發展,各家在摺疊屏這件事中,投入的精力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華為為了解決鉸鏈問題就花了三年時間,三星則花了十年來研發摺疊屏。它們的努力,不僅讓摺疊屏從概念圖中具現化,還帶動了這一行業不斷發展升級。未來的摺疊屏技術,都離不開這行業先驅在無數日夜中打下的基礎。此時我們吐槽摺疊屏太貴買不起,彼時我們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呼真香。

摺疊屏售價一萬多貴不貴?給大家一個參考,曾經筆記本電腦剛進入尋常百姓家時,比現在的摺疊屏貴得多,98年一台內存32/64M,儲存大小2G的筆記本電腦,售價就要2萬。配置高一點的,搭載192M內存,售價5萬多。


但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覺得這個價格虛高,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在未來是能改變世界的產品。回到摺疊屏,一萬元很貴,但在未來,我們的移動互聯生活可能會因此改變,辦公、娛樂、遊戲等方式,都可能隨著可摺疊大屏的到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再者,沒有現在一萬多的摺疊屏手機,就沒有將來千元級別的摺疊屏,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現在只需搬好板凳,準備好錢包,等待未來的驚喜好戲開場,感受科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