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卸下職務後回到彰化,昨日難得公開露臉,她出席「溪州尚水農產公司」舉辦的「稻浪餐桌」活動,首度提出「要幸福」概念,今天她進一步說明,「發大財」已淪為「政治口號」,韓國瑜並沒有提出「發大財」的具體政策,他上任後做的就是把市場接到中國去,「這究竟是發誰的財?」而台灣底層一直存在「要幸福」的聲音,沒被看見,政府要維繫的是「縮小貧富差距」,「要幸福」更勝「發大財」。

吳音寧說,「發大財」是一種「政治口號」,這出自政治人物之口是非常空泛,它雖打到每個人的心坎,但人民應該探究的是「你要怎麼幫大家發大財?」

她說,這個口號的脈絡可以指向80年代的台灣中小企業竄起,庶民經濟水漲船高,「台灣錢淹腳目」、股市上萬點的年代,那種「全民發大財」的年代深植台灣人的心理,政治人物用一句口號把它喚醒,但問題是現今的全世界的經濟結構就已改變,延用舊式的「拚經濟」模式可能只好到既得利益者,就像郭台銘的富士康,規模很大,但勞動條件並沒有隨著時代而提升。

她說,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的擴張,讓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現在每個國家面對的難題都是「財富分配不均」而不是「發大財」,以現今的政經結構,「發大財」只可能讓資本家獲利,讓富者越富。

吳音寧說,「發大財」會觸動人心,是來自於「比較」,其實大家的生活都還可以,但「相對剝奪感加劇了」,你會思考「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不斷買房、買名車、常出國...?」,一般人想要買房得一輩子省吃檢用,台灣真正的問題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吳音寧指出,政治人物提出「發大財」口號,可能讓不知情的民眾把心理的苦投射在他身上,問題是這些政治人物要發大財的手段只可能讓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因為他只是在找市場,沒有讓台灣現有的競爭力提升。

她說,「要幸福」其實一直存在台灣的社會,不管勞工或農民殷切期盼的就是要快樂、要幸福,要在這裡安身立命,錢當然是基本的,但生活的價值絕對不是把「發大財」擺第一,從政治人物口中講出來,人民更要檢視他的實踐方式,如果把發大財寄託於中國這個「大市場」,那很有可能貧富持續擴大,真正的「發大財」的手段應該是厚植國家的實力,確保台灣的競爭力,才能讓大家有飯吃。

聯絡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