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3歲,是孩子各方面高速發育的一個階段。作為爸媽,瞭解孩子,才能正確對待孩子。有些家長意識到孩子定性不足,做事拖拉等問題,卻苦於沒有針對性方法去糾正孩子。其實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及爸媽的做法。

心理學家通過對3歲之前的孩子進行身心研究表明,3歲之前,其認知能力、社交能力、語言發展、邏輯思維能力都在快速發展。這個階段, 父母的做法,對其心智、情商、性格等方面的培養和影響對他以後的人生非常重要。

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學院的諾獎文學獎領獎臺上,曾不惜筆墨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回憶自己兒童時期與母親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他用三個詞語評價母親: 善良、堅強和寬容。這也成了莫言的人生信條。

莫言領取諾貝爾獎

我們知道孩子在年幼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媽媽的性格、語言和行為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爸爸的愛則決定著媽媽的這些品格。

➊ 進門前,忘記自己的不愉快

媽媽在進家門之前,務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單位裡不愉快的事情,現在開始承擔的是媽媽的角色。孩子需要媽媽很快樂, 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是無辜的。

➋ 孩子的小小榮譽很重要

當孩子興致衝衝地告訴媽媽他今天在學校得了一顆五角星或小紅花的時候,千萬不要表現出厭煩或不屑一顧,一定要和孩子一樣高興地表揚他。最恰當的辦法是說 能不能讓媽媽看看,要與他分享這個快樂,因為這個榮譽對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➌ 不做"無知"的媽媽

當孩子問媽媽,“這個字怎麼念”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媽媽最好不要馬上回答他,最糟糕的的回答是“你怎麼連這個字都不認識”。

最好的解決辦法:“哎呀,我也不認識,我們一起查字典,好嗎?”幾次之後媽媽就教會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時,孩子查完字典認識這個字後會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後就養成查閱資料不依賴媽媽的習慣了。

➍ 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啊

當孩子告訴媽媽今天考試沒考好時,媽媽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情緒, 絕對不能發火或臉色陰沉,孩子這時正緊張地觀察著媽媽的臉色呢。媽媽最好表現得沒什麼情緒變化,一起分析錯在哪兒,也不必再糾纏。

最後要鼓勵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試就不會錯了。媽媽要是感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就去衛生間洗把臉,照照鏡子,做幾個深呼吸。

➎ “我也曾經是膽小鬼”

當孩子在考試前或做什麼比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現出膽怯時,媽媽 千萬不能不以為然或訓斥他膽小或表現得比他還緊張,這樣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

媽媽最好很輕鬆地對孩子說, 不管你做得怎麼樣,爸爸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這時,孩子心裡會很有底氣和自信,他會發揮得比平時更好。

➏ 面對失敗,我們再堅強一點

當孩子遭受失敗或挫折,媽媽要表現得堅強和絕不放棄,冷靜地告訴孩子失敗只代表一時,不代表終生失敗。

不要在孩子還不想放棄時,媽媽首先就表現得沒有什麼希望。最糟糕的做法就是用刻薄的語言挖苦他,把孩子數落得一無是處,甚至新帳舊賬一起算。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會極度自卑,甚至放棄自己本應美好的前途。

➐ 不說 "你必須要...."、"你應該..."

媽媽不要在孩子還沒把想說的話表達清楚時,就自以為是地搶先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就以“你必須……”、“你應該……”的語氣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觀點來代表他的觀點,而且要求孩子去執行。

媽媽千萬不能成為“專制”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缺乏主見,缺乏是非判斷能力。媽媽和孩子之間應建立平等的關係(平等不是無原則), 懂得互相尊重對方。

➑ 不要讓傷害來自於最親近的人

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說話的方式,媽媽最清楚孩子的弱點在什麼地方。假如媽媽在說話時經常直指孩子的弱點, 以諷刺、批評或要脅,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這無疑是用最尖銳的武器不斷刺傷孩子的痛處。孩子內心會很受傷害,因為這個傷害來自於他最親近的人。

➒ “簡短語言+沉默”效果>嘮叨不停

事實上, 最讓孩子害怕的是母親的沉默,與其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個沒完,不如用簡短的語言告訴他所犯的錯誤或他應該注意些什麼。

接下來,媽媽的沉默肯定比繼續說話更有用,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他雖然裝得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實際上是在觀察媽媽是否把所說的事當真。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對父親們說:“你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真心喜愛自己的妻子。”

知名主持人吳小莉嫁給丈夫的理由是“在他身邊永遠是一隻快樂的小鳥,自由自在”。

“對朋友,他永遠彬彬有禮;對家人,他給人父親般的感覺,總想保護大家;對我嘛,三個字,心疼我。”

婚後,吳小莉的事業、婚姻、家庭堪稱滿堂彩。

媽媽的美,都是爸爸“誇”出來的。媽媽的溫柔、自信,更需要爸爸“誇”出來。當媽媽擁有了甜蜜的愛情,她就會更加奮力地追求事業的成功,更加賣力地為家庭付出。 一個家庭擁有這樣一位女人,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孩子。

相反,一個怨氣重重的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同樣是孩子。

奧地利心理學家曾對398名罪犯的父親進行調查,其中183名罪犯的父親酗酒,120名罪犯的父親賭博、性放縱、不誠實,而多數的家庭都有一個相似點:家庭關係不融洽。研究者發現,來自這些家庭的罪犯在青少年時期就表現為易衝動,有較多的過失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缺少自我控制。

網路上,許多人用親身經歷回答“父親脾氣大”、“父親對母親家暴”帶來的影響:

“從小沒有安全感,需要比別人更多的安全,時時刻刻生活在不安定的焦慮中。這樣的性格,自己活得很辛苦,也讓身邊的人很辛苦。”

“對戀愛沒有什麼慾望,哪怕交友也是極度敏感。我不願意相信愛情,對婚姻很抗拒,因為從小的記憶就不是美好的。”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的性格取決於父母平時對他的態度,媽媽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而爸爸的愛決定妻子的性格。

如果說有什麼事是最能讓孩子一生受益的,那麼一定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全家。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