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互相尊重、溝通良好的內向和外向者合作,會是無堅不摧的超強團隊;而這本書更讓我看到,原來這種強大關係的基礎,正是彼此學習、互相體諒的關係,無論是親子、同事、或主管/下屬關係。

即使已經步入微中年,我仍然記得第一天上幼兒園的驚悚感。

站在偌大的大廳裡,不知所措的我,茫然望著周圍的人說著全然陌生的語言,我全身緊繃,試圖想搞懂老師嘴裡說的話,但這一切努力都徒勞無功。根據我媽的說法,剛進團體生活的我,連續三天不吃不睡,讓她不得不請假到幼稚園陪我適應環境。到了畢業前,學校舉辦大家引頸盼望的露營,其實說穿了就只是在幼稚園中庭搭帳篷,但相對其他小朋友的新鮮和興奮,我在帳蓬裡看著園外的夜幕漸漸低垂,才幾歲的我,心中竟有充滿無限蒼涼的空虛感,第一次有了往後要獨自面對世界的體悟。

而這樣的焦慮感,並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與社會化改善多少。踏入國際的社交場合前,我總先盤算在場出現哪些人?甚至逐一想好碰到誰要先講哪種話題;面對不熟悉的對手或陌生環境,我總是要先默默觀察上好一陣子才有辦法想出應對策略。坦白說,這一切深謀遠慮的行為完全是出自焦慮,出自「怎樣才不會被那些舌燦蓮花的人逼死」的心情。經過不同國家、文化、職位的職場歷練,這種挑戰與困境毫無懸念地與日俱增,我的主管、老闆常覺得我沒辦法達到他們的要求,而我也飽受個性內向之苦,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還是有不如人之處。

但加入怡君的社團之後,每次看到她對女兒的新觀察、新應對或鼓勵方法,都感覺自己心裡那個內向小孩也慢慢地得到了療癒,讓在職場上戰鬥許久的我也有了許多新想法,不禁覺得,如果我是這樣長大,現在會過著怎樣的生活?如果我的主管也有個內向小孩,會不會更重用我?受到怡君的鼓舞,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外向者了解我,或是說,如果主管/下屬不了解我,我要怎麼寫一本關於自己的操作手冊?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互相尊重、溝通良好的內向和外向者合作,會是無堅不摧的超強團隊;而這本書更讓我看到,原來這種強大關係的基礎,正是彼此學習、互相體諒的關係,無論是親子、同事、或主管/下屬關係。

本書第二部分尤其讓我受益良多,無論是內向者或外向者、無論相處的對象是什麼年紀,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和內向族相處的方法。如果相處的內向者是家人或朋友,書中提供的方法可以讓你們找到更好的相處之道;如果是同事或長官/下屬,這部分很神奇地也可以做為某些合作或應對策略的基石。

有次我出席一場內向者佔大多數的聚會,會場雖然爆滿但是極度安靜、雖然擁擠卻充滿高度秩序;大排長龍的過程中,沒有人露出任何不悅、不耐,甚至會主動讓外地人排到隊伍前面,讓他們可以早點回家。滿心感動與驕傲之際,回頭想想,這些充滿同理心的大人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是體貼而脆弱的內向小孩。一想到這裡,不禁覺得怡君的書扮演的正是一股未來社會清流的推手,而默默但真切地希望這本書可以大受歡迎。

身為害羞怕生的人,我的內心小劇場已經開始想著,如果當面見到怡君,要說什麼好呢?

「謝謝妳這麼懂內向者,真的很謝謝。」我應該會努力練習,好當面跟她這樣說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