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辽宁省名中医徐放介绍,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草木发芽,阳气上升,是踏青养阳的好时节。在清明养生方面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1、注意保暖
俗语说:“清明乱穿衣”,这是清明前后的气候变化的特点。由于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易患感冒、关节疼痛,也可诱发心脑血管病。所以早晚出门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要注意前后心的保暖。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感冒、保护关节肌肉,调节气血关爱心脑血管和颈椎。因此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2、平降血压
清明前后,春阳生发,情绪和身体状态随之变化,使血压极易波动不稳。中医认为这种波动是由于情志失调、劳倦久病、饮食不节、年老体弱等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本虚标实。因此清明时期,有高血压病的人群,一定注意经常检测血压,采用疏肝泻肝养肝柔肝,滋肾养肾治法,使阴阳平衡。平稳度过春季。
3、劳逸适当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清明的特点是:天清地明,空气清新,草木争辉。这时的自然界一片清新,适于人类采集自然界的阳气。也就是适于户外活动。所以民间的清明有踏青赏花的习俗。但是,一定要注意,适量适当地运动,不可大汗淋漓。就是在促进人体阳气增长的同时,不伤阴津。顾护人体正气。
4、情志调整
“春与肝相应”,“肝属木,性喜条达,恶抑郁”。清明时,肝气随着春日渐进而加强。然而,清明前后又是祭奠亲人的人时节,如果情绪激动或过度悲伤,可使肝气过旺或郁结,都会导致肝气受损。又容易克脾犯胃,或食欲不振,或情志不调,或失眠、头痛、眩晕、胸闷等等,使人的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尤其是心脏病、脑血管病。因此,应适时注意控制情绪,这才有益于健康。
5、饮食清补
“春雨贵如油”,东北的清明前后,春风干燥,寒热不调。气候使然,肝气不调。饮食不仅要清淡,还要富含营养。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蔬菜、山野菜也开始增多。它不仅增添了我们的口味,而且也在人类生活的不知不觉中,起到了食物养生的作用。也应当适时做到饮食有节,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量,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偏食某一种食物,如。同时春发之气,诱导肝气,因此,更应该养生调养肝气。另外,清明前后也是有些慢性病容易复发的时节,那么容易动风、生谈、上火的食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还是传统节日。《历书》说: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所以,我们要抓紧这大好时光,升提阳气,滋养阴精,为生命健康的持续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本期名医:徐放
简介:辽宁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第一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全国卫生学院先进工作者,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血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脑病学会委员。
主治: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脂高粘血症、高血压、脑血栓、动脉斑块形成、心脑供血不足而致头晕、头痛、顽固性失眠、骨质疏松症、水肿、动静脉管炎以及脾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内科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