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省中修正心靈的方向

大多數的時間我們就是不想活在當下,因為接著要怎麼辦呢?我們要如何追尋自己的目標,或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我們的內心充滿迷惑,不但無法存在於當下,反而會希望能在某個不同的地方成為某個不同的人。

渴求我們所沒有的,以及想要成為我們所不是的,這是一個人類的基本狀況。我們全都想更上層樓,盡可能得到一切,人們覺得追尋快樂及成功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是因為我們無法同時對渴望和滿足兩者保持覺察,於是渴求讓我們無法欣賞自己,以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父母親和周遭環境讓我們從小相信自己是非常特別的,擁有獨特的才智、敏銳以及美貌,應該得到最好的。

在學校裡,通常任何的比較都具有競爭性。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清晰、不帶批判性地反省自己,也沒有人教導我們以一種非競爭性的方式,依據他人的特質來評估我們的個性。年歲漸長,我們覺得自己非常非常有才華,於是我執更加膨脹。

然而在潛意識裡,我們一直有種不滿足感,這是被渴求所引發以及被野心所煽動。這種不滿足感會扭曲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我們只在意自己得到什麼,而不管我們能夠給出什麼。我們把世界看成是自己的橘子,總是想盡方法要壓榨出更多的果汁。如果我們不能去檢驗這些渴求和我執野心的負面傾向,我們永遠不會對自己滿意,不會過得快樂。

但,這些傾向並不全是負面的,它們是因為我們的經驗而顯得負面,我們已清楚地看到它們所帶來的問題及痛苦。從童年開始我們認為一切是不變的這種心境,一直深深地折磨著我們。我們仍在自己之外尋求安全感。我們只關心自己可以擁有哪些東西、哪些關係。這就是貪婪和執著的動機,也是對無常和痛苦的否定。

也許,我們有機會改變這些,但是,除非我們挑戰珍愛及保護我執的這個傾向,否則內在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表面上我們似乎走在真實的心靈道路上,看起來更有靈性,但是如果我們仍然希望自己的道路感覺起來是安全、有保障的,那麼一切還是和從前一樣不會有任何改變。因此,我們要對這些傾向作省思。

一旦我們覺醒且活在當下,習性的傾向會生起但也會消融,我們也許偶爾會被俘虜去,可是一旦察覺到,我們當下的心馬上就可以把自己帶回來。我們存在於當下時,會體驗到內在是如此的壯闊及具有成就,我們會奇怪自己為什麼要從外在得到成就。

到了這一刻,我們就可以開始真正欣賞自己的生命和世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