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手機比你強多了!」殺死孩子的 不是手機,而是父母的教育

.                                                                                                                                                                     

這個黃葉紛飛、秋雨不斷的開學季,

手機再次以殺手的身份,

醒目地出現在媒體的熱門新聞上。

9 月 17 日,

杭州濱江一名 15 歲的初三女孩從 19 樓墜下,

落在三樓陽台上,當場死亡。

警方認定為自殺。

事發前,家人發現女孩又在玩手機,

提出反對意見,雙方發生爭執,

隨後女孩跳樓身亡。

9 月 14 日,

河北廊坊市一名 13 歲女孩很晚還在玩手機。

母親一怒之下,將手機給摔了。

女孩帶著 20 多塊錢 (約台幣 92 元) 離家出走,

時至今日,仍無音訊。

這些觸目驚心的新聞,

作為始作俑者的手機,

都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被置放於標題之上,

被書寫者和受害者當作替罪羊和假想敵!

繼續看下去...

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而是孤獨

看著這些血淋淋的手機奪命案,

我只想說:

無辜的手機正在成為這個時代

教育無能和溝通無力的替罪羊。

關於殺死孩子的罪名,

手機不背這個鍋!

為人父母,

我們需要認清並接受的一個真相是:

在鋼筋水泥和人工智慧中長大的孩子,

比我們小時候要孤獨得多。

他們不缺吃穿,

但他們缺少玩伴和陪伴。

他們的童年過早地凋零在

「減負負更重的教育、

望子子非龍的焦慮」中。

他們很少有機會

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光著腳丫子在清澈見底的小河

和炊煙升騰的小巷玩,

也很少有機會在父母無聲無爭的散養中

一路犯錯一路被寬容地不緊不慢的成長。

浮躁的社會、功利的教育和焦灼的父母,

讓他們不少人在價值觀的四分五裂

和家長老師的輪番指責中,

備受煎熬,無人訴說。

他們寧願對著手機尋找安慰,

也不願和大人多說一句話。

很多時候,

不是手機奪走了我們的孩子,

是我們拱手把孩子讓給手機。

父母如果時常給予愛的陪伴,

孩子根本不會想玩手機

以我家為例,

前段時間,

我兒子特別喜歡玩手機,

還時常一個人躲在房間裡

和手機上的智能助手對話:

他不管問什麼問題,

語音助手都會馬上回答他。

這讓他很滿足,也很上癮。

有一天,我強行把手機從他手中奪過來,

斥責他玩手機傷眼睛。

他哭著反駁:

「媽媽,手機比你強多了,

你只知道寫稿子,

我和你說話你都不理我。

我和手機說什麼,它都回答我。」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我的孩子多孤獨,

而我又多麼不稱職。

我向他道歉,

減輕工作的分量,

抽出時間陪他玩耍,

看他在努力與平和中慢慢成長。

這時候,我才明白,

在父母有效、

高品質的陪伴中成長的孩子,

根本不會想玩手機。

他會沉浸在暢汗淋漓的遊玩

和好奇強烈的探索中,

獲得飽滿有力的自信,

取得微末而顯著的進步。

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

而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缺失

其次,手機奪命案中,

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

而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缺失。

蘇聯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

「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這個世界上,

唯有父母這個身份,

無需考證審核,

但也唯有父母這個身份,

必須終身學習、不容怠懈。

具體到玩手機,

很多家長自己就手機成癮,

其他家長甚至為了減少陪伴壓力,

在孩子小時候把手機甩給孩子:

「一邊玩去。」

當有一天,他們想讓孩子遠離手機時,

才發現孩子已經深陷電子遊戲無法自拔。

如果留心,你會發現,

關於手機之爭,

很多家庭都上演過這樣的對話:

「寶貝,不要玩手機了!趕緊寫作業去!」

「爸爸,你天天拿著手機玩遊戲,憑什麼管我!」

是的,模仿能力和效仿能力極強的熊孩子,

他們不會聽從生硬晦澀的道理,

卻相信自己看到或經歷的事實。

作為父母,當我們無所事事身陷手機螢幕中,

不讀書學習、不陪伴家人、不專心做事,

甚至玩手機頻頻釀下禍端和慘案時,

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指責孩子

去學習、去進步、去自律?

不是手機害了孩子,

是我們害了孩子。

不是孩子迷上手機,

而是我們自己依賴手機,

並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深受其害。

殺死孩子的是缺乏挫折教育,

導致生命教育缺席。

最後我想說的是,

手機奪命案中,

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

而是挫折教育匱乏導致的生命教育缺席。

巴爾扎克有句名言,

挫折就像一塊石頭,

對於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怯步不前;

而對於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

物質富裕和隔代養育,

正讓中國孩子走在一條過度嬌寵、

過分脆弱的教養之路上。

長久的溺愛和保護,

不僅讓他們無法學會延遲自我的滿足感、

感同身受理解外物和他人,

而且造就了他們呼風喚雨、

高高在上的虛假召喚力。

一旦他們的需求被拒絕,

他們就因承受不了挫敗,

走上自傷或傷人的道路,

乃至跌入深淵,丟掉性命。

一些父母只要求孩子考上大學,

而極少告訴他,

任何事情在一開始,

就存在兩個結局:成或敗。

失敗的概率在任何事情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接受這一點,

才有機會贏得餘下的成功。

他們也極少提醒孩子,

我們來到世上首要的任務,

並非考上好大學取得好名次找個好工作,

而是保護自己並善待他人。

這些父母更少透過磨練自己,

帶領孩子培養、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善待生命的視角。

相反,他們只是以過度保護和短視養育,

為孩子營造出風和日麗的假象,

讓孩子稍遇挫折便如臨大敵,

稍受委屈便想到輕生。

父母必須時刻檢視

並調整對孩子的教育

當大人們不再為自我教育

的不及格隱瞞撒謊,

孩子們才會在愛與平等的環境中

獲得尊嚴和成長,

悲劇才會在反思和改善中

得到減少和遏制,

而這個社會,

才會在坐享科技、尊重生命中變得越來越好。

本文轉載自 兒童心理課堂,原文 於此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責任編輯/Sindy)

好文章 分享給朋友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