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能夠治療腦中風嗎?中醫學長達幾個世紀之爭
在20世紀後半頁,在中國中醫學界出現了兩個璀璨的人物,一個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醫師胡希恕,一個則是深根於民間的山西醫師李可。
胡希恕的傷寒雜病論系列講座,李可的臨床醫案在海內外廣為傳播,影響深遠,可以說惠澤幾代中醫人。
但是兩人在“腦中風”,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上產生了巨大分歧。
胡希恕在他的《金匱要略講座》中直截了認為:
古人把“腦中風”的病因病機看成是“風”,這是古人一種錯誤的看法。腦血管意外,無論是腦出血還是腦血栓形成,都應該採用王清任提倡的“通經祛瘀”的法子。
他進一步指出,含有桂枝,麻黃的“大、小續命湯”,對於伴有血虛的外感表證,咳逆上氣有用,對於腦中風引起的“口不能言”,“身體不能自收持”則“千萬不能用!”
而李可則在他的訪談中公開反對以上說法。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奔波於窮鄉僻壤,紮根在缺醫少葯的農村,縣城,常用中醫療法來搶救危急重症,他“大、小續命湯”救過不少中風患者,甚至也救過自己。
他認為中風不應該分什麼內外,無論是外感風邪,還是腦中風,只要患者有風邪致病的表現,那麼都可以用麻黃,桂枝等祛風解表葯。
實際上兩人的爭論的這個問題,中醫界已經爭執了幾個世紀。
在唐宋使用“大、小續命湯”治療中風病是主流,孫思邈自己得了腦中風,言語蹇澀,四肢疲乏麻木,就用的是“大、小續命湯”系列中的“續命煮散”,每天服用四次,聯繫服用十天,最後痊癒。
金元時代,開始流行“內風”說,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等認為治療“腦中風”,“真中風”用麻黃,桂枝,杏仁這些祛風解表葯是不行的,他們視心火、氣虛、痰熱等為中風癥結,開始以羚羊、黃芩、鉤藤、竹瀝等藥物為治中風的常規,與仲景,孫真人古法冰炭迥別。
到了清末,有一批深受西醫影響的醫師,用西醫還原論的視角來看待中醫,認為桂枝,麻黃會升高血壓,比如張山雷就把“小續命湯”批鬥得一錢不值,認為小續命湯治療中風,是“不可思議”,屬“僥倖圖功”,謂“小續命湯之治卒中風欲死”。
那以後,張錫純的“鎮肝熄風法”,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成為治療中風病的主流,對此,李可的評價道:
“他們用鎮肝息風的辦法,沒有治癒一例中風病人,一個都沒有。”
當然李可的說法還是偏激了,張錫純,王清任的治法是有一定效果的。
歷史的天枰在向李可傾斜
那麼這場世紀之爭,胡希恕和李可,古方派和中西匯通派,誰是對的呢?
在大海的另一邊,有一群頑固的人,對唐宋經方執念很深,他們就是日本古方派醫家。
他們不受金元醫家,中國中西匯通派的影響,堅持用“大、小續命方”治療中風。
淺田宗伯翁,藤平健氏,大塚敬節等日本漢方家,用續命湯治療腦卒中後引起的知覺,運動,語言障礙均有效果。
大塚敬節用續命湯加“大黃”小劑量使用,治療年近80歲患有高血壓,哮喘病的老人,患者服用了十年,血壓反而下降了。
當然,真正讓“大、小續命方”這滄海遺珠重現天日的,還是李可。
李可的書籍流傳甚廣,幾近脫銷,他粉絲中醫師很多,我就有好幾個西醫出身的朋友是他的粉。
他們去學習李可的方子,然後實踐,結果發現有效,暗喜不已!
於是他們開始整理數據,寫論文,和傳統中醫師不同,西醫出身的他們懂數理統計學,懂得怎麼弄小白鼠,懂怎麼設計臨床試驗。
“大、小續命方”就這樣被拭去灰塵,重煥光彩。
我查了查最近三年的文獻。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對小續命湯進行了鍥而不捨地研究,發現“小續命湯”有效成分組對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大鼠損傷恢復早期能產生神經保護作用,可能與調節腦內氧化-抗氧化平衡有關。
我大學時的恩師楊碩領銜的94例臨床觀察也發現,小續命湯治療組能提高中風後遺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越來越多的基礎實驗和臨床數據,站在了李可的一邊。
可是我們還是要問一句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續命湯的組成和用法: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蔘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兩
川芎三兩(外台秘要用一兩,千金要方用三兩) 杏仁四十枚
上面九味葯置於2000毫升水中,煎取800毫升,溫服200毫升。為患者蓋好衣服,以稍稍發汗為宜。汗出則愈,不汗出再服用。
這個方子用量是比較大的,使用於腦卒中急性期。
不過,日本漢方家認為,在慢性病恢復期,甚至經過了五六年的病例依然有效。
日本慢性期的常用量為:
杏仁4克 麻黃 桂枝 人蔘 當歸3克 川芎 乾薑 甘草各2克 石膏6克
在這個方子中,人蔘,甘草,乾薑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就是守中,守中是經方的一個顯著特點。
前幾日我和一個醫師朋友討論了他經手的一個病例。
患者是盆腔癌並下肢深靜脈血栓。2016年五一時醫院已讓準備後事。後來就開始吃中藥,用抵當湯配合人蔘,白朮,茯苓,大棗,牛膝加減。經過一年的治療,腿腫難消,按如死肉,皮膚有破潰出黃水,曾有局部發黑壞死,後來壞死部分漸漸好轉,開始長紅疙瘩。
口不甚渴,舌絳無苔,二便略難,脈稍數,右尺短。
面對這個醫案,有醫者建議加用四妙勇安湯,如金銀花、玄參、當歸等葯;有醫者建議去大棗;有醫者建議去大黃;有醫者建議加雪靈芝,雪蓮花。
但這位朋友堅持守中與活血並用之法。在用活血藥物的基礎上,配紅參益氣攝血,大棗守護胃氣,守護胃津,緩和劇烈藥物的藥性(如大黃),再重用生薑30克鼓舞胃氣。且以桂枝通陽,使胃氣外達於肌部。
患者服用五天後,腿漸漸消腫,食慾增加,二便通暢,整體有好轉跡象。
這位朋友,我是拜服的。
回到大小續命湯,西州續命湯,均重用生薑,或乾薑,其意也在此。
當歸,川芎合用,益氣養血,溫通血脈,後世治療真中風也多用,不難理解。
難以理解的是麻黃,桂枝,石膏,杏仁。
古中醫講究有是證,即用是方。風邪具有輕揚,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風邪有使物體搖動的特性,眩暈,抽搐,角弓反張,偏枯,都可歸屬於風邪主動的範疇。
只要患者有風邪致病的表現,不論內風,外風,兼可用桂,麻。更何況腦為清陽之府,頭為諸陽之會,高巔之上,唯風可達,風葯辛散清揚可直入腦,發揮藥效。
再從藥物的自身個性而言,石膏杏仁合用解肌散風;麻黃破癥堅積聚,利水消腫;桂枝主溫中,通血脈,宣導百葯。
整方藥物配伍寒溫並用、攻扶相宜,散風利水,人體氣血遂得以再次通暢運轉。
這個方子是大青龍湯的變方,所以脈象和大青龍湯相似,半身不遂,語言不利伴有脈浮緊或脈浮大,口渴煩躁,筋骨疼痛,里熱血燥者可用之,脈微弱者不可用也。
脈微弱者當去石膏,加附子,用小續命湯。
才疏學淺,而古方深奧,必有不當之處,望嚴厲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