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答詢時強調,若台灣發生危機,日本將具備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理由。此言論引發中國官方強烈不滿,不僅緊急召見日方抗議,更呼籲中國公民暫時避免赴日。然而,中國民眾的旅遊版圖不僅受日中關係牽動,在泰國也因多重因素大幅縮水,造成泰國觀光市場面臨近年最嚴峻衝擊,誰知老百姓反而鬆了一口氣。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根據《Thaiger》、《The Nation》報導,今年以來,中國旅客對赴泰旅遊興致驟降,主因包括1月中國演員王星遭綁架至詐騙園區、3月緬甸7.7強震,以及泰柬邊境衝突等連串事件,讓安全疑慮升溫。事後,泰國旅遊觀光協會 (ATTA) 指出,中國市場萎縮,可能使2025年泰國外國旅客總數滑落至3200萬人次。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泰國中央銀行預估,2025年赴泰的中國旅客恐僅約500萬人次,比去年大減近30%,若以市場價值計算,泰國今年可能因中國客減少損失高35億美元 (約新台幣1075億元) 。
對此,泰國國家觀光局解釋,之所以在疫後復甦速度放緩,主要受到三大壓力:
1. 安全問題升溫–綁架案件、地震、邊境緊張情勢讓遊客缺乏信心。
2. 匯率不利–泰銖升值,使旅費成本上漲,反觀日本因日圓持續貶值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替代選項。
3. 區域競爭激烈–越南以「高CP值旅遊」突起,持續開發新景點、提升旅遊品質,吸引大量本來會前往泰國的區域客源。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面對外部挑戰與市場疲弱,泰國觀光局規劃部主任隆 (Rung Kanjanaviroj) 直言「現在泰國在國際旅客眼中,已然是一個老舊的旅遊地點」,為重塑品牌形象,將在2026年推出「新泰國 (New Thailand) 」概念,主打品質、價值、安全、永續,企圖擺脫廉價團客與過度觀光的既有印象,吸引更高品質、全球化的自由行市場。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有趣的是,泰國政府與民間反應呈現兩樣情,政府積極推出振興措施,規劃2026年舉辦大型國際旅遊活動,預計邀請約1500名國內外業者合作打造跨區域旅遊產品,盼讓觀光效益擴散到更多區域、重振市場,民間卻普遍不感到焦慮。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根據《中央社》與《自由時報》報導,多名當地居民與計程車司機直言,中國遊客減少反而「讓人鬆了一口氣」,司機普恩 (Pun) 坦言「我們泰國人其實不太喜歡中國遊客,他們常做一些遊走法律邊緣的交易,我很討厭那樣」,比起大量購物的團客,更希望迎接重視文化、偏好深度體驗的自由行旅客。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再來,不少旅遊業者也抱怨,中國「低價購物團」與大量廉價商品長年壓縮在地產業空間,導致對中國市場產生負面觀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