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年高齡化加劇,許多中老年夫妻在退休後面臨同樣的難題——如何在確保生活安穩的同時,維持精神與家庭的平衡,更是一大學問。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根據《THE GOLD ONLINE》報導,一名現年72歲的中山圭子 (化名) 與75歲的丈夫浩一住在東京,兩人靠著退休金過活,每月收入約20萬日圓 (約新台幣4萬元) ,再加上多年節省下來的積蓄,如今帳上已有近4千萬日圓 (約新台幣800萬元) 。他們沒有房貸,也沒有子女,生活可說無虞。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不過,回首過去,中山圭子卻感到一絲空虛,「我們幾乎不旅行、不外食、也不參加社交活動」,她坦言「先生總說『現在沒必要去玩,以後老了養老要用。』結果一轉眼,我們都70多歲了!」
中山圭子感嘆,如今身體已大不如前,即使終於有錢、有時間,也提不起勁去規劃,「看著鄰居和孩子、孫子一起旅行,我會覺得羨慕。我們一輩子省下的錢,換不到一段溫暖的回憶。」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對此,理財專家指出,這對夫妻的經歷反映許多日本長者的共同盲點——「只顧累積,不問目的」,當儲蓄變成習慣而非手段,金錢反而無法帶來真正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至於另一對67歲的橋本夫婦 (化名) 則遇上截然相反的煩惱!橋本先生在65歲退休後,與妻子共享寧靜的生活,兩人多年努力,積蓄約3800萬日圓 (約新台幣760萬元) ,每月還有26萬日圓 (約新台幣5.2萬元) 的退休金入帳,本以為能安心養老,卻因「一次家庭談話」陷入困境。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那年新年團聚時,橋本夫婦告訴兩個成年的兒子,「我們的退休金足夠生活,未來會把3800萬的一半留作生活費,另一半將分給你們。」沒想到,當下的氣氛從溫馨變得尷尬,二兒子率先開口「能不能先借我一點?最近經濟壓力很大」;長子聽了也跟著說「如果爸媽方便,也幫我一點。」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從那之後,孩子們接連以各種理由開口要錢,甚至連媳婦之間也因「誰拿得多」而爭執。對此,橋本夫婦無奈地感嘆「也許我們不該那麼早告訴他們。」
對此,理財顧問指出,金錢透明固然能避免爭產糾紛,但若時機不對、界線不清,也可能讓親情被金錢腐蝕,「退休規劃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關係管理的課題。」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綜觀兩者案例,專家建議,中老年人在理財與人生規劃上,應明確思考三個問題:
1. 我的錢是為了什麼? (例如旅遊、健康、生活保障)
2. 我打算何時開始使用? (別把所有夢想都留給「以後」)
3. 我該與誰、何時談論資產? (避免引發依賴或誤解)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畢竟就像報導中提到的,「真正的富足,不在帳戶餘額,而在於你能否用錢,換來想要的人生。」你認同嗎?是否也覺得賺錢跟生活,應該要取得平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