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藝圈、劇場「老戲骨」金士傑,以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入圍首屆「臺北戲劇獎」的「最佳戲劇類男演員類」,今(7日)晚出席頒獎典禮前受訪,對於獎項,被尊稱「金老師」的他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覺得要跟「獎」掛上有關聯符號,「就像我進學校讀書也從未理會過分數,我只為讀書來的。我心目中沒那個字,別人頒獎我也樂呼呼地看著,心裡壓根沒當真過!」
不過金士傑表示,「我喜歡它的江湖上有這麼一件事,會鼓勵很多人,讓有人成了畢生難忘的基礎,雖然對我個人來講是隔了點距離,但樂見其成」。

對於這第一個屬於劇場人的獎項,金士傑坦言「很驚訝、非常驚訝,我也在思前想後,我幹這行很長時間,這獎為何在這時翩然出現,有驚訝也驚喜,也有困惑,為什麼這時候來?為何姍姍來遲這時候來?以及它的下一步?今晚等於是投石問路。在台灣這土壤上,姍姍來遲出現這獎,我覺得有它的理由,這麼突然就出現了,應該有它自己要試水溫的一種需要吧,我們彼此都在試,包括演出的團隊,以及外界的觀瞻、主辦團體本身」。
他說,如果是站在主辦單位的立場,都會覺得傷腦筋,「這群藝術家們是不同質感,不同種類,怎麼放在一個天秤上?這獎之後要辦得更大、更分別性質、更多嗎,那這事就鬧大了,這事需要鬧大嗎?值得嗎?好嗎?」但他強調,當然喜歡這獎項帶來的鼓勵性,「鼓勵永遠是好的,被人家在乎永遠是好的。可以扶植某一些比較弱、比較小的團隊,這是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