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鄧麗君在人間的最後聲音是媽媽,鄧媽媽生前傳達的7個字「母欲謝而女不待」逼哭億人。(圖/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鄧麗君已經過世30年。鄧麗君在人間發出的最後聲音是「媽媽」兩個字。《絕響:永遠的鄧麗君》描述,鄧媽媽生前曾經表示,好想好想再一次跟女兒說聲謝謝,謝謝女兒對家的付出,但一切已經不可能了。這輩子聽到的都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鄧媽媽是「母欲謝而女不待」,白髮人送黑髮人,是鄧媽媽心中永遠的遺憾。

▲鄧麗君在人間的最後聲音是媽媽,鄧媽媽生前傳達的7個字「母欲謝而女不待」逼哭億人。(圖/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可口可樂盼望被拒絕 鄧媽媽自覺太小氣隔天買一打給鄧麗君
鄧媽媽媽記得當時美國的可口可樂剛進來台灣,一下子掀起熱賣狂潮,幾乎每個孩子都想喝上一瓶解一解饞,也滿足一下好奇心。有一回她們演唱完,坐著公車回家途中,鄧麗君突然要求:「媽媽我好想喝一瓶可口可樂,一瓶就好。」 也許是過慣節儉的日子,鄧媽媽想也沒想,很直覺立刻說:「不行,那是有錢人家才能喝的奢侈品。」 鄧麗君一句話也沒說,她認命,她知道省下一瓶七塊錢的可口可樂, 可以家人吃得更好。
鄧媽媽回到家,一夜輾轉難眠。她覺得自己實在太小氣了,鄧家此時能夠過得比較寬裕一些,全靠這小女孩唱歌、趕場,才掙來這樣的局面。做媽媽的卻沒有考慮滿足一下她小小的渴望,還斷然拒絕她。更可愛的是這孩子一點都不氣惱,也不追討,也不居功,這樣的孩子還有什麼話說,是該感謝她呀!
第二天一早,鄧媽媽就去買了一打可口可樂放在冰箱,摟著她說:「妳想喝就盡量喝吧!鄧麗君高興得眼淚掉出來了,立刻和哥哥們分享,可見她慾望多低,人多憨厚,這件事讓她足足高興了好幾個月。

▲鄧麗君在人間的最後聲音是媽媽,鄧媽媽生前傳達的7個字「母欲謝而女不待」逼哭億人。(圖/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白髮人送黑髮人 「母欲謝而女不待」鄧媽媽心中好遺憾
鄧麗君老家被1963年的超強葛樂禮颱風所夾帶的大風大雨摧毀,因此使得鄧麗君之後買房子都買在不淹水的高處。
鄧媽媽回憶,有自己的房子真好,那種有一個家的歸屬是無比幸福的,她們不論跑歌廳作秀到多晚,母女倆一定趕回自己的家,鮮少在外面投宿旅館。「好幾次我們一起從外地趕回家,看著她太累了,睡在搖搖晃晃的車裡,我就會在心底說聲 謝謝妳啊,乖女兒!
但是,那時候大人是不作興和小孩子說謝謝的,有再多的感謝都是放在心裡。這一輩子,麗君對家裡真是沒話說,而我這做媽的,卻始終沒有當面好好謝過她。她走了以後,我只要一個人在家裡,看到眼前所有的東西都是她的影子,她買的房子,我身上穿的衣服,晚上蓋的被子,甚至家裡用的杯子都是她買的,從這個國家、那個國家帶回來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特別想向她說聲謝謝,可是,她聽不到了…..」。
鄧媽媽說:「她小時候,就有很多人跟我說,這女兒是天女下凡來報恩的。我寧願她不是什麼天仙天使,也不要求她來報了恩就匆匆回去天上了,我真的寧願她不要這麼好啊!」我(作者姜捷)握住鄧媽媽的手說不出什麼安慰她的話,這輩子聽到的都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故事,這輩子,第一次聽到「母欲謝而女不待」的遺憾,可見的人生真的不能等,有愛就要說出口,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這人生四道,真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功課啊!

▲鄧麗君在人間的最後聲音是媽媽,鄧媽媽生前傳達的7個字「母欲謝而女不待」逼哭億人。(圖/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鄧麗君在人間的最後聲音是「媽媽…媽媽…」 此刻母女已在天上重逢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魂斷泰國清邁的那一天….
飯店緊急將鄧麗君送醫急救,由於車上會跳動,負責枕鄧麗君頭部的那位服務生,就用雙臂把她的頭輕輕托在自己的懷中,等於半抱著她,以免一路上的顛簸造成她更多不適。鄧麗君剛開始一兩分鐘,還在低聲的喚「媽媽…媽媽…」。後來就漸漸睡著了,臉上很平靜,沒有什麼痛苦的表情,也沒有任何異樣,服務生們都鬆了一口氣,還說睡著了就好 ,就可以減除她的痛楚,由於堵車車程很慢,鄧麗君平靜的睡著後,大家也就不像剛才那麼心焦,可是誰也不知道,鄧麗君已在她們的懷抱中,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鄧麗君媽媽鄧素桂2004過世,與1990年過世的夫婿鄧樞合葬在金寶山「筠園」旁,鄧麗君與爸爸媽媽已在天上重逢)

▲鄧麗君在人間的最後聲音是媽媽,鄧媽媽生前傳達的7個字「母欲謝而女不待」逼哭億人。(圖/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描述一個愛者的精神情操….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作者姜捷表示,寫這本書時,一直本著絕對不要將鄧麗君「神格化」,不要渲染她多麼特別,所描述的只是她一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罷了----身為子女做到孝順心悌、身為學生,勤學力爭上游、身為藝人,四處勞軍表演、身為國民,提升國家形象。一個人一生能扮演多少角色,,又能顧全多少角色呢?她只把自身角色做好而已,說來簡單,其實多麼不容易。她的努力不只在實質上能鼓舞年輕人,在精神上也影響著有心人。
鄧麗君,她的歌、她的人,引人向上向善,引人自珍自重,是這些原因讓我想深入探索鄧麗君的精神面,而非把她塑造成才學歌藝、外貌出眾的偶像崇拜,讀她的一生有所感、有所得、有所啟發,這才是紀念鄧麗君真正的意義。
作者姜捷想起作家白先勇在名作《謫仙記》的開卷篇所錄蘇曼姝名句:「人間花草太匆匆,春未殘時花已空,自是神仙淪小謫,不必惆悵憶芳客。」也許鄧麗君真是一個天上謫貶下來的小小仙,來人間玩一回,愛一回,鄧媽媽就認為她是隻銜環報恩的靈鳥,不管她是不是偶爾謫貶人間的小仙,她的人生都已過去。不逝的卻是她的精神、她的遺愛。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不是敘述一位藝人起伏轉折,而是一個愛者的精神情操。 我們有幸在她的歌聲中愛過、痛過、生活過、悲喜過。有些愛,不由分說,只是浸潤,只是感受,只是在心頭慢慢滋長著,那就是一種幸福。

▲鄧麗君在人間的最後聲音是媽媽,鄧媽媽生前傳達的7個字「母欲謝而女不待」逼哭億人。(圖/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鄧麗君在人間的最後聲音是媽媽,鄧媽媽生前傳達的7個字「母欲謝而女不待」逼哭億人。(圖/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鄧麗君在人間的最後聲音是媽媽,鄧媽媽生前傳達的7個字「母欲謝而女不待」逼哭億人。(圖/記者鍾志鵬藏書)
本文撰寫與摘自時報出版之《絕響:永遠的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