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東部在1月13日發生規模6.9強震,且震源正好位於南海海槽沿線,讓不少民眾憂心是否會引發南海海槽大震。雖然日本氣象廳調查後認為風險並不高,但有地震專家示警,日本3縣已出現大地震前兆,其中更有規模8強震發生機率,絕不可掉以輕心!

根據媒體《ETtoday新聞雲》、《中時新聞網》的報導,「靜穩化」現象是超大地震的前兆之一,指的是地震活躍區發生頻率卻異常減少,變得相當平靜。而近來地質單位就在新潟縣長岡市附近觀察到此現象,2004規模6.8的中越地震就發生在此處。專家指出,當時引發地震的岩盤應力帶能量還沒完全釋放,若其核心區域發生活動,可能引發規模7.5至8的地震。再加上新潟地區屬「新潟-神戶應力集中帶」,影響可延伸至神戶,恰如1995年規模7.3阪神大地震,不得不高度關注。

另外,「地下水溫升高」也是強震發生的前兆之一,當地下岩層受到壓力產生裂縫時,滲入這些裂縫的地下水會因高溫流體 (如氣體) 的作用而被加熱,導致水溫升高。專家指出,靜岡縣燒津市和沼津市地下水水位正在隨著水溫的上升而抬升,很有可能與南海海槽的活動,怕是將發生大震的徵兆。

而近來日本關東地區地震活動明顯增加,其中千葉縣西北部正好位於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碰撞的區域,該地自2021年的5.9地震以來,地震頻率持續上升,若此地發生規模7以上的強震,恐引發「首都直下型地震」。此外,橫跨青梅市、立川市、府中市的「立川斷層帶」也被認為有發生規模7.4地震的高潛力,因此處已1、2千年未發生大地震,累積的應力可能已達到臨界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