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很小的時候,
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係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
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
在與孩子溝通時,
父母要注意那些容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的話語。
要知道父母的無心之語,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傷害。
以下有 4 句容易傷害孩子安全感的話,
小心不要再說出口了喔!
1.「我說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現:
小丁睡覺前還吵著要吃糖,磨了很久還不肯睡覺。
媽媽只好搬出爸爸來說服小丁。
爸爸嚴厲地說:「睡覺前不許吃糖,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專家分析:
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
源於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觀念。
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
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
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
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長不能輕視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應該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2.「再不聽話打你了!」
情景再現:
超市裡,西西不停地要這個要那個,
爸爸不許,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
爸爸覺得很沒面子,
便揚起手來嚇唬西西:「再不聽話打你了!」
西西不但沒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厲害。
專家分析: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
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
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
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
孩子做出種種挑釁的行為激怒父母,
如果真的挨了打,
孩子會在內心裡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
如果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
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管教小孩時常常脫口而出....
以下兩句也很常見,一起來看看吧!
3.「媽媽不要你了!」
情景再現:
寶寶在飯桌上不肯好好吃飯,
媽媽教訓了她兩句,寶寶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
媽媽拍了她兩下,
還大聲喝斥寶寶:「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專家分析:
兩歲左右的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
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認知別人的情緒,
而對成人一些複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
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
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
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傷害,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兒童在很小的時候,
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係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
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
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
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
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
依戀關係遭到破壞的兒童,
均會出現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等表現。
4.「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情景再現:
歡歡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呀?」
歡歡媽手頭上正忙,沒空跟小歡歡慢慢解釋,
便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歡歡媽小時候,她媽媽也是這麼跟她說的。
歡歡聽後黯然地坐在角落裡一聲不吭。
專家分析:
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問題。
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
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
使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
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
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
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生好奇,
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