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曾罹癌,自己就要提高警覺。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千島湖一位14歲小弟弟飲食規律愛運動,學校跑步比賽還拿第一名。他近2個月卻反覆拉肚子、原因不明,媽媽跟外公不放心,想起孩子的爸爸和爺爺都是「結腸癌」過世,立刻把他轉到大醫院檢查,果真發現大問題。


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了不起的兒科醫生》。

 

根據中媒《都市快報》報導,小弟弟的爺爺多年前因為結腸癌去世,爸爸近年也因為同樣的疾病離開了,當時兩人都有大號不規律、不成型的症狀。浙江求是心血管病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達偉問診後,安排小弟弟照大腸鏡,結果發現他的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中有20多顆大小不一、像珍珠一樣的息肉。


畫面經黑白處理,翻攝自《都市快報》,下同。

 

由於小弟弟還只是國中生,陳達偉醫師判斷病因和遺傳高度相關,但切除整個腸道對往後生活影響甚鉅,所以建議先幫小弟弟透過大腸鏡切除息肉,以後定期回診追蹤,家人們也接受醫師的安排。幸好經過50分鐘的仔細手術,小弟弟恢復良好,幾天後就出院了,精神好到還說下次賽跑也會得第一,護理師則趕緊叮嚀他近期要多休息、不能劇烈運動。

 

陳醫師說明,從小息肉、大息肉到後來癌變的過程可能需要5~10年,不過一發現異常就要盡快就醫。對於家族遺傳的高風險族群,平時可以觀察直系親屬 (父母、子女、手足) 是否出現「多發、少見、年輕」的發病原則:多發,指一親屬罹患多種癌症或多位親屬罹癌;少見,親人罹患罕見疾病;年輕,親人年輕就罹癌,例如30歲左右。像小弟弟這樣,爸爸和爺爺都罹患結腸癌,建議平常就要進行預防性篩檢。


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了不起的兒科醫生》。

 

多年來台灣的大腸癌發生人數是癌症中第一名,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不過竟然還有比大腸癌更致命的腸道疾病!中山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分享以前在急診遇到的個案,一位80歲阿姨本來以為只是腹痛、不想吃飯,結果送醫時已經太遲,被診斷出「腸中風」,開刀急救後仍不治。


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愛·回家之開心速遞》。

 

陳欣湄醫師在節目《健康2.0》提醒:「其實腸中風的死亡風險很高!」雖然有明顯的腹痛症狀,但病患和家屬容易輕忽,恐錯過6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陳醫師在急診接過一位80歲女病患,自述症狀「肚子痛、不想吃飯」,就待在房間休息,但家人發現不對勁將她送醫時已經「腸缺血」了。病患接受手術切掉一段腸子,但因為年紀大修復不佳,最後仍不幸過世。


翻攝自YouTube (健康2.0) ,下同。

 

陳醫師解釋腸中風死亡率高的原因有二:第一,腸中風其實跟腦中風、心臟缺血類似,是主要血管缺血、組織無法供血,但很多病人會想說再忍忍,誤以為是腸胃炎,結果錯過黃金治療期間。第二,腸中風會讓腸道因缺血而腫脹、引起壞死、穿孔。而腸子穿孔後,本來在腸道中的細菌就容易入侵,造成腹膜炎或敗血症。若罹患腸中風且腸子因為缺血壞死,「死亡率達9成、預後不佳」。

 

腸中風的症狀容易被誤判,病人也可能表達不清,如果出現「難以形容的腹痛、持續腹脹、脹氣或有發燒、血便」等症狀,最好盡快就醫詳查診治。另外,陳醫師也提醒高風險族群要特別小心,例如三高患者、心瓣膜有問題、心臟病患者、洗腎病患、先天凝血功能異常的人,要注意罹患腸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若本身有這些慢性病,又突然出現「沒有辦法解釋的腹痛」,一定要趕緊就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