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自己最中意的衣服,平靜地與親人道別,在普陀區利群醫院安寧療護科,王先生平靜地度過了生命中最後一段時光。這是利群醫院安寧療護科護士長樊海娃送別的又一位患者。六年來,她已送別1000多名患者。

安寧療護,有一個更直接的名字:「臨終關懷」,這裡專門服務被現代醫學宣判「死刑」的疾病終末期患者。從最初的少人問津,到如今的常有問詢,安寧療護作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最後一環,逐漸被更多人熟知。

當生命走近終點,該如何謝幕?今天是世界安寧療護日,記者與這名80後護士聊了聊她眼中「最體面的離開」。

轉型護士的獨白:終點也可以是暖色調的

早上9點半,安寧療護科剛剛結束查房,樊海娃與當值護士根據醫囑,仔細核對每位患者的診療方案、臨床用藥。安排完照護事宜,她依舊會再抽些時間,到每間病房「串串門」。

「阿婆,今天感覺怎麼樣?」聽到樊海娃的聲音,阿婆點了點頭,以示「安好」。這是一位胰腺癌晚期老人,剛住進病房不久。

一聲問好、幾句寒暄,樊海娃已經很熟悉在這個病區的工作狀態,遙想六年前,並非如此。

2017年,普陀區成為全國第一批安寧療護工作試點市(區)。同年,上海首家開展安寧療護服務的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利群醫院安寧療護科成立。對樊海娃來說,這個全新的科室不僅僅見證著她的職業路徑變遷——從心臟監護室、腫瘤科,再到安寧療護科,更帶來一些前所未有的東西,用她的話說,「一切都變了」。

「傳統觀念中,給病人提供應盡的治療手段是醫護職責所在,即使只有一線生機,也要拼盡全力。」樊海娃說,可在安寧療護科,工作內容有點不一樣。

「從救治患者到送別患者,起初我也不是很能接受。」每天面對失落的患者、傷心的家屬,樊海娃很矛盾,「我做的這些事,究竟有沒有意義?」

老張的出現,告訴她,有。

60多歲的老張肺癌晚期伴隨骨轉移,是利群醫院安寧療護科的首批患者。經三年治療,老張整個人非常消瘦,他很清楚自己的情況——無藥可醫,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老張情緒很低落,不愛理我們,總是一個人默默發呆。」樊海娃希望做些什麼,每次查房,她總會主動問候,幫他翻翻身。「老張,今天睡得好嗎?吃得怎麼樣?」看著如同家中小輩一般的樊海娃,老張漸漸打開了心扉。

儘管已經不能接受治癒性治療,但在病房裡,得到止痛等對症治療和精心護理的老張,最後的時光沒有變得更痛苦。根據預期生存期評估量表評估,樊海娃知道,老張的時間不多了。在生命的最後,他道出了一個慎重的決定:捐獻遺體。

「我覺得很幸運,能在生命的盡頭,遇到一群仍願意關心與照護我的醫護。」在給樊海娃的信中,老張這樣寫道,「我想盡最後一份餘熱,去幫助我能夠幫助的人。」20多天後,老張不留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樊海娃很感動,也是在那一刻,她覺得自己終於邁過了內心的這道坎。她在這裡找到了新的職業成就感,「安寧療護並不灰暗,我們可以成為一束陽光,讓人生的終點充滿溫暖。」

減輕痛苦與不適,是衡量護理成效的關鍵

當一個人走到生命的最後,到底能不能安詳而平和地離開這個世界?這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在安寧療護科有了更直觀的答案——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的100%。「至少在我們這裡,90%以上的患者離開時,都是坦然而平靜的。」樊海娃說。

她記得一名乳腺癌晚期伴肺轉移的患者,剛走過半生,卻因疾病不得不提前謝幕。「我每天幫她換藥,都覺得心疼。」樊海娃回憶,因為癌症,患者的身體出現嚴重破潰,肺組織被癌細胞侵犯,常常無法呼吸,睡不好覺。

即便如此,她依舊笑對人生的最後一程。「後來她甚至說不出話了,可只要一看到我們,還會笑嘻嘻地回應。」樊海娃被患者的堅強打動,更希望做些什麼幫助這些患者體面地離開。

「有人形容癌症晚期的疼痛如同千刀萬剮。」樊海娃說,對疾病終末期患者,減輕痛苦和不適是「最實在的關懷」,說得更直白點,患者的舒適度是衡量護理成效的關鍵。

2017年,國內還沒有對安寧療護患者統一的舒適度評價標準。為精確了解患者的不適症狀,樊海娃根據2017版《安寧療護護理實踐指南》,將13項症狀護理內容制定出護理操作流程,首創《安寧療護症狀護理評估單》。

「我們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程度分級。」樊海娃說,護士們精確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便能貼合病情給予最客觀、有效、準確的護理措施。

病房中,還有很多肺癌晚期的患者,肺功能完全喪失,只要一躺下便喘不過氣,只能坐著。為此,樊海娃與護理團隊創新改良了移動式小桌板,讓患者吃飯、睡覺都能更舒服些。她還特意將桌板的直角調整成弧形,以減少意外傷害。

「謝謝你,讓我在生命的最後也體會到了尊嚴。」樊海娃做的點點滴滴,患者看在眼裡。

在這裡不意味著「放棄」,而是幫助生命渡過最後難關

做一名生命盡頭的「擺渡人」,每天面對著生離死別,樊海娃說,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還有一件,安寧療護科成立以來,團隊中10名護士沒有一人辭職。

「我很自豪,我們堅持到了現在。」這個團隊的成員來自老年科、急診醫學科、腫瘤科、重症監護室等,建科至今,大家一起克服了許多困難。

「安寧療護的患者和其他病房的患者是有區別的,他們往往更脆弱、敏感,在關注疾病之外,更要關注人本身,回應他們的所想所盼。」樊海娃說,安寧療護不意味著放棄,而是要幫助患者渡過生命最後的難關。

有時,這個難關也包括,如何讓家人接受患者的決定。

曾有患者向樊海娃透露,最後的夙願是捐獻遺體,可子女不同意。樊海娃要來患者子女電話,與他們溝通。從開始的直接掛斷電話,到後來願意坐下來敞開聊,在她的努力下,子女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當一名疾病終末期患者作出最後的決定時,究竟經歷過多少彷徨與掙扎,沒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他對生命最後的慎重思考。」樊海娃說,我們應該尊重。

經過30多年探索實踐,上海安寧療護工作逐漸從量變轉向質變。隨著人們對安寧療護理念的知曉和接受,全年齡段人群的安寧療護需求正逐漸增加。10月12日,利群醫院在全市二級綜合醫院中率先設立兒童關懷室「逐光小築」,這也意味著普陀區安寧療護對象開始延至疾病終末期的患兒。對樊海娃而言,這又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每年,利群醫院安寧療護科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參觀。「越來越多人關注到這個領域,更多醫務人員、社工加入到我們的行列中,這是好事。」採訪時,樊海娃多次說到,當她在療愈患者時,其實,患者也在療愈著她。

她說,希望所有患者走至人生終章時,沒有痛苦、沒有慌亂、沒有遺憾,能有愛、有質量、更有尊嚴地告別。

作者:李晨琰

編輯:李晨琰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