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南省中醫醫院 桑卜林
【相 • 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在詩里,王維以「紅豆」遙寄對友人的思念,從那時起這種「南國特產」就變成了思念的象徵。紅豆其實不僅僅存在於詩里,在中醫藥古籍中也早有記載,而且還有很美的名字—「相思豆、相思子。」
王維詩里的紅豆具體指的是哪種植物的種子或果實,至今並無確切的定論,但大家對相思豆和相思子的這兩種說法較為認可。今天,我們便來看看中醫藥理論中的「相思豆、相思子」又是什麼樣的。
相思豆
相思豆也叫海紅豆,在中醫藥理論中海紅豆根可催吐、瀉下,葉也可收斂、止瀉。因為不含相思子毒蛋白,基本無毒,因此應與有毒的相思子進行區分。另外,現代藥理研究還發現,海紅豆可能對胰腺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總蛋白水解酶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但其他藥用價值仍然有待探索發現。
【出處】最早見於唐代李珣《海藥本草》引徐表《南州記》記載:海紅豆「生南海人家園圃中,大樹而生,葉圓有莢。近時蜀中種之亦成。」後來李時珍《本草綱目·海紅豆》條目也作了徵引。
【來源】海紅豆為豆科海紅豆屬植物的種子。
【形態】海紅豆,落葉喬木,高5-20m,嫩枝微被柔毛,花期4-7月,果期7-10月(如圖)。
【分布】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性味】微苦、辛;微寒;有小毒。
【歸經】肺、心、脾經。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燥濕止癢,潤膚養顏。主治面部黑斑,痤瘡,皶鼻,頭面游風,花斑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塗。
【各家論述】《海藥本草》:主人黑皮黯,花癬。頭面游風,宜入面藥及澡豆。
相思子
作為對王維詩中紅豆的另一種解讀,相思子的藥用價值歷史悠久,因為不同部位皆可入藥, 在醫藥、保健、涼茶和食品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另外,現代藥理研究還表明其在護肝、利膽、抗菌、抗炎、增強免疫等方面也極具潛力。
【出處】最早記載在唐代段公路《北戶錄》的「相思子蔓」條載中:「相思子,有蔓生者。其子切紅。葉如合歡。依籬障而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寫道:「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紅色,半截黑色。」
【來源】相思子被歸屬為豆科相思子屬植物種子,又名相思藤、紅豆樹和紅珠木等。
【形態】相思子是藤本植物。莖細弱,多分枝,被鏽疏白色糙伏毛。
花期3-6月,果期9-10月(如圖)。
【分布】主要分布在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性味】味苦,性平,有大毒。
【歸經】肺、脾、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用於咽喉腫痛,乳癰,瘡癤等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千金方》記載「相思子十四枚。水研服,取吐。」。用於治療瘴寒熱。」
《本草拾遺》記載相思子「通九竅,治心腹氣。止熱悶頭痛, 風痰。殺腹藏及皮膚內一切蟲。又主蠱毒。」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相思子種子具有強烈毒性,且容易誤服,雖然其種殼堅硬,一般整吞不容易中毒,但若咀嚼,半粒即可中毒。如果真的誤食相思子種子可能會導致胃腸道症狀和血管滲漏,甚至引發全身中毒乃至死亡。
目前針對相思子毒素的生物防護疫苗較少,一些使機體產生被動免疫的抗體、血清也仍在研製當中。因此,當遇到這類植物時,一定要小心中毒,千萬別被它鮮艷的外表所迷惑。
審稿專家:安寧市第一人民醫院 田蜜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