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二連三有患者因「咽喉炎」不適就診,不是某個小區、某個地區的問題,網上有類似病症反映的患者不少,因此被老百姓形象稱為「全國集體咽喉炎」。

從症狀看,以咽癢、咽痛為主,伴有咳嗽、鼻塞、流涕、咳痰等表現,嗓子不舒服,扁桃體發炎,少數有發熱症狀。

從病程看,起病較急,有的一覺醒來就中招,病程長短不一,短的一周內恢復,長的好幾周沒痊癒。


從人群看,覆蓋老中幼三代,以中老年人群和集中辦公群體多見,一個出現症狀很快傳染一群人。

從治療看,醫院查血常規、聽診,基本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藥物以消炎、止咳為主,但總感覺效果不明顯。

根據和新冠鬥爭的「經驗」,很多人下意識認為是「新冠三陽」來襲,不過,抗原或核酸檢測都是陰性,證明新冠病毒未參與其中。


綜合一些大型醫院呼吸科醫生觀點認為,近期普遍的咽喉不適症狀,是病毒感染引起,如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或病毒感染合併細菌感染引起,形象描述是「百毒造訪、百鬼敲門」。


先認清一個關鍵問題:這些症狀是今年秋季特有的嗎?並不是。歷年秋冬季,是兩個病種高發季:一個是上呼吸道感染,一個是紅眼病。前兩年,因為有抗擊新冠的高壓態勢,大家注意個人防護和衛生,病毒沒有得逞,但現在恢復正常生活後,遭遇病毒襲擊是很自然的事。

為什麼一到秋天很多人會出現咽部不適?中醫來分析一下。

主要是三個因素:

首要的是秋季萬物漸漸乾燥,耗損五臟六腑水分,咽喉作為聯通外界要道,一邊蒸耗失養,一邊正邪相交,就會出現不適症狀。

其次是氣溫熱冷轉換快,秋老虎和涼爽風並存,刺激肺部,呼吸失司,會出現乾咳和咽部不適。

再次是刻在骨子裡的進補習慣,有的地方流行貼秋膘,結果肥甘厚膩難以克化,加重了脾虛痰濕,引起全身不適。


有的中醫認為,秋季咽喉炎症,相當於「梅核氣」,用張仲景的半夏厚朴湯主治,剛開始見效,但一段時間後恢復甚至加重,讓患者認為是中藥不行,其實是典型的「辨錯證」。

梅核氣絕不是咽炎,咽炎久治不愈可能會拖成梅核氣,兩者最大區別是:梅核氣有一個「動不動喘不過氣、呼吸困難」的症狀,但近期這些患者很少出現類似問題,只不過是咽不舒,有異物感,乾咳痰不停,伴有外感症狀,所以是辨錯證,用錯藥了。


怎麼對付近期多發的「集體咽喉炎」?中醫講三個辦法,一個是預防用方,一個是輕症用方,一個是重症用方。

中醫認為,咽炎屬於「喉痹」範疇,多因肺陰虛——初起,肺腎陰虛——加重,脾胃熱盛耗血——久治不愈,即補肺可築起防線,治腎虛和肺虛可趕跑病症,反覆不見好,病症日重的,一定是脾胃虛弱,《素問·陰陽類論》:「喉咽乾燥,病在脾土」。


怎麼看肺陰不足?咽癢痛,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少痰或無痰,乾咳,汗止不住,舌紅苔少。

怎麼看腎陰不足?咽痛伴乾咳不止,咽干多渴,吞咽不利,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煩失眠,舌紅苔薄白。

怎麼看脾胃虛弱?咽痛明顯,久咳且久治不愈,渴不思飲,精神差,二便不利,舌有齒痕,苔黃或白且厚膩。


1、預防咽喉炎僅需一味藥:羅漢果。

這是潤喉補肺的「大藥」,味甘、性涼,歸肺、胃和大腸經,清熱利咽,潤肺通便,適用於肺陰不足引起的熱咳乾咳、咽痛、咽癢、痰阻等,還可通便潤腸、散熱瀉火。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羅漢果可促消化,抗菌消炎,對呼吸道病菌有較強抑制作用,適用範圍比胖大海要廣。


用法是每次10—15克,連殼泡水喝,一天半個或一個,入口甘甜,對預防感染、咽痛、乾咳有較好效果。

2、輕症用4味藥:玄麥甘桔湯。

咽炎輕症,需利咽化痰,潤燥清火,用玄參、麥冬、甘草、桔梗4味藥組成的玄麥甘桔湯,出自清代名醫顧世澄《瘍醫大全》。


玄參在方中散結、消癰、解毒、下火,麥冬生津、涼血、除燥、潤肺,甘草止咳、潤喉、益肺、鎮痛,桔梗化痰、排毒、利咽、清利。有的人為了強化化痰止咳效果,加入適量陳皮。

玄麥甘桔湯可熬成湯藥,可用開水沖泡代茶飲,連服三天可明顯見效。


3、重症用8味藥:養陰清肺湯。

咽炎重症,需用專科專治藥,清代喉科名家鄭宏綱所著《重樓玉鑰》記載了一個8味藥的良方,叫養陰清肺湯。

養陰清肺湯由麥冬、生地、玄參、浙貝母、白芍、丹皮、薄荷、生甘草組成,原來是治「白喉」重病的,該症除了咽喉腫痛外,患者喉嚨內還出現白色異物,鼻干唇燥。


全方先用白芍斂陰、壯脾、止痛,用浙貝母散結、化痰,用丹皮清熱、散毒,掃清外圍障礙。

再用生地、麥冬、玄參滋陰、調脾、養胃、補腎、涼血,把「本」穩固好。

薄荷是把咽喉的邪氣從口腔散掉,生甘草止痛加調和諸藥。


養陰清肺湯通常2—3劑見效,連服一周可緩解絕大部分喉痹重症。

需要注意的是,這三種藥都有不適用人群,多見於脾胃虛寒嚴重,積痹較重,風寒咳嗽,藥材過敏等患者,用藥需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