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新聞在社交平台引起廣泛關注。

浙江寧波40歲的劉女士洗螃蟹時手被扎破,傷口不算深,但兩小時後,她的體溫升到了39℃。

劉女士被診斷為「膿毒血症」,送進了ICU,還用上了ECMO,經過6天搶救才撤掉了呼吸機……

每年都有類似的新聞出現,一件普通的小事兒怎麼就險些丟了性命?

《生命時報》結合專家觀點,告訴你「膿毒血症」的常見誘因,並支招如何遠離這類危險。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劉志勇

浙江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章越龍

一次感染怎麼就進了ICU?

每年秋天都是螃蟹大量上市的時節,鮮活的螃蟹問題不大,但螃蟹死後細菌會大量繁殖,並腐蝕肉中的胺基酸,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生物胺,容易導致嘔吐、腹瀉,嚴重的會引起休克。

什麼是「膿毒血症」?

膿毒血症,是身體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後,做出傷害自身組織和器官的一種全身炎症反應。

膿毒血症起初表現為畏寒、高熱、腹瀉、嘔吐、胸悶等,常見的併發症包括休克、呼吸窘迫、心臟損害、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嚴重障礙等,直至多器官功能不全。

有數據顯示,膿毒血症的病死率高達50%;出現器官功能衰竭、休克或本身就有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死亡更高。

這5類人要特別警惕

有人或許會問,誰洗螃蟹沒被扎過,怎麼別人沒得膿毒血症?

這其實是個概率事件,多數人被螃蟹、小龍蝦等海鮮扎後可能出現紅點,局部輕微疼痛和紅腫,可用碘伏進行消毒,通常過幾天就能消退。

如果扎得比較深,周圍出血、紅腫、疼痛,甚至症狀越來越嚴重,應立即就醫,通常遵醫囑服用消炎藥的同時,還需要注射破傷風。

有些人群如免疫缺陷、老年人、分娩女性、手術後恢復差的人以及部分慢性病患者(包括糖尿病、肝硬化、惡性腫瘤、白細胞減少、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是膿毒血症的高危人群,要特別注意。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志勇舉了一個例子,他此前接診的一位老人發現孩子車上有瓶放了好幾天的飲料,想著倒掉可惜就喝了。結果,這位患者立刻出現了嚴重的腹瀉、發熱,隨後又出現腸道菌群移位,細菌跑到血液中發展為全身感染,出現了膿毒血症。

為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生活中要注意衛生,避免進食生的或未經徹底煮熟的海蟹;處理生的海產品時佩戴手套;當出現感染時儘早就醫處理。

有些感染不能硬拖

膿毒血症可以由任何部位的感染引起,常見於膿腫、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腹膜炎等。

生活中,有些常見感染就像一座積蓄能量的火山,發展到一定程度破壞力就會很大。

皮膚感染

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馬一兵表示,有位患者半邊臉腫脹化膿,高燒40度,CT檢查發現兩肺多發膿腫,診斷為膿毒血症,有生命危險。詢問病史,這一切竟因患者擠了臉上的一顆痘痘。

建議:皮膚化膿性感染如毛囊炎、癤、癰、傷口化膿等,不要用手擠壓,尤其是面部三角區。

對於較輕的毛囊炎,如果實在忍不住,要先洗淨雙手,周圍皮膚沒有炎症反應的可以用粉刺針在凸出處點一個小口,將脂肪粒挑出來。

尿路感染

浙江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章越龍舉例說:「一名女士來院時已有三天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表現,因怕麻煩自行吃了藥,結果狀態越來越差,體溫升到39.5℃,被診斷為膿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建議:日常注意個人衛生和性生活衛生,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水,避免憋尿,加強鍛鍊,提高自身免疫力,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糖等。

肺部感染

數據顯示,臨床上超過50%的老年人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部感染離世;日本85歲以上老人中,肺部感染病死率高達23.5%

建議儘量避免免疫低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些中等強度的鍛鍊,如慢跑、騎自行車等。

室內通風,保持合適的濕度(50%~60%),濕度太低容易誘發咳嗽,濕度太高容易滋生病菌。

體弱的人可以在流感季前3~4周接種流感疫苗。我國各地冬春季流感流行季通常是每年10月中下旬~次年3月中上旬。如果在10月底前未接種,那麼整個流行季都可以接種。

口腔感染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牙周炎會影響全身健康,讓很多疾病風險翻倍,比如,牙周病的致病細菌進入血液循環後,可能引起細菌性心內膜炎。

建議:科學刷牙是基礎,每天早晚刷牙3分鐘。牙刷首選刷頭較小、刷毛軟細的,比較靈活,容易刷到最內側牙齒。

飯後漱口,定期洗牙,儘量糾正吸菸酗酒、睡覺磨牙、用嘴呼吸等不良習慣。

最後提醒大家,有些人容易反覆出現牙齦炎、咽喉炎等,自認為不是大病,去藥店買消炎藥吃就行。這樣可能導致細菌耐藥,甚至使機體感染失控。所以出現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時,要遵醫囑規範用藥。▲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