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多發季
腸道感染要預防
近期,我國多地發生了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給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洪澇災害導致大面積的水浸可能污染水源,造成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的流行。兒童免疫力較低,是腸道傳染病的易感人群,為了有效預防和應對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我們需要採取一系列的衛生預防措施。
水衛生
飲水優先選擇順序為:瓶裝水>煮沸水>臨時處理設備出水,儘量燒開後飲用;不使用受污染的水或來源不明的水漱口或洗菜等;生活中的水杯及奶瓶等盛水容器要經常消毒,消毒後用乾淨的水沖洗晾乾。
自覺保護生活飲用水水源及環境,在指定地點堆放生活垃圾、傾倒生活污水。
食品衛生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肉類和海鮮;手工洗滌水果和蔬菜時要充分洗淨。避免食物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潮濕環境中,以防止細菌滋生;儘量避免食用被水浸泡過的食物;如果冰箱斷電超4小時,其中儲存的食品建議丟棄。
手衛生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堅持勤洗手,尤其是在用餐前後、處理食物前後、哺乳前後、處理傷口前後,洪澇期間接觸垃圾、洪水或動物屍體後務必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徹底清潔雙手,儘量避免用手觸摸口鼻。
環境衛生
避免在室內或房屋周圍堆放垃圾,防止蚊蠅等昆蟲和嚙齒類動物孳生傳播病原體。處理垃圾時建議戴手套,使用密封性好的垃圾袋,並及時清理消毒。
臨時廁所應搭建在下風口,避免隨地大小便,臨廁定時清潔、消毒。
如需進入洪水區域作業,儘量穿戴防水靴、膠手套等防護用品,避免直接接觸可能污染的物體。
早診斷 早隔離
在洪澇災害期間如出現腹瀉、嘔吐、發熱等症狀,應儘早就醫。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有效減輕症狀,防止疾病的進一步傳播。
兒童、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者更易患細菌性腸道傳染病,要注意與有胃腸道症狀的患者隔離。
洪澇災害期間及災後重建過程中,防止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的發生非常重要。通過合理的預防和應對措施,能有效降低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的發生,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END-
參考文獻
楊文靜等. 洪澇災害公眾健康防護建議 [J] . 中華預防醫學雜 志,2020,54 (02): 124-128.
來源 | 首兒感染科
首都兒科研究所
科普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新聞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附屬兒童醫院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就診服務
首都兒科研究所融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