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看似血壓比其他季節稍低,所以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隱匿的風險——夜間高血壓。
長期夜間血壓高,對血管內皮是持續的損害,可能會導致夜間急性心梗、腦梗等危險!
中醫認為,三伏天外濕和內濕相交結,影響血壓的平穩。而且祛濕方法用的不對,反而損傷脾胃,讓濕濁越來越重!
那麼,各位有高血壓的中老年朋友,該如何平穩控壓,安然度夏呢?
01
隱匿而危險的夜間高血壓
1、夏季血壓「變臉」,一天內反覆波動
張主任說,正常人的夜間血壓應該是全天最低的,一般要求老年人白天的血壓控制在140/90以下,夜間血壓在125/75mmHg以下。
個體情況不同,控壓標準請遵醫囑。
但有的人夜裡的血壓反而比白天更高,比如張主任介紹的這位病人,夜間高壓多次在150mmHg左右,全天血壓波動很大,忽高忽低。
2、夜間高血壓的兩大危害
①引發心腦血管併發症
夜裡應該是人體得到休息的時間,全天持續的高血壓,持續對血管內皮造成刺激和損傷,身體得不到休息,容易引發心、腦、腎的併發症。
②隱匿性強,難以發現
而且睡覺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實在太隱匿了。我們往往會覺得是不是夜間太悶熱,沒休息好,很少會想到是發生了血壓的波動。
甚至有的人在睡眠中發生了急性腦梗或腦出血,第二天早上家人叫不起床才發現。
比如張主任最近接診的一位病人,他早上醒來後經常覺得疲勞不解乏、頭暈腦脹,去社區醫院測血壓都是正常的,家裡人說他「裝病」,這讓他非常委屈。
直到做了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才知道,原來是發生了夜間高血壓。
這些案例都告訴我們,血壓的監測真的很重要。有條件的,建議每年夏季和冬季分別做一次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以及時掌握氣溫變化對自己血壓的影響,便於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02
「加長版」三伏天
濕濁是如何影響你的血壓
古人雖沒有「高血壓」的病名,但他們歸納了高血壓人常見的頭暈、頭痛等症狀,認為與痰濕有關。
例如張仲景在《傷寒論》提出「因痰致眩」,元代醫學家朱丹溪也主張「無痰不作眩」。
一般三伏天是30天,今年7月11日入伏,8月20日出伏,總共有40天,天氣非常悶熱。
正常人代謝功能比較好,可以把濕熱祛除掉。但脾胃不好的老年人,脾胃運化功能下降,水濕痰濁內生,郁久化熱,產生濕熱,就「悶」在體內了。
外濕加上內濕,濕邪瀰漫,體內的熱更難以散發出去,影響了氣血經絡的運行,從而導致血壓升高。
濕濁還有很多其他的表現形式,比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異常代謝產物,中醫也認為和濕濁有一定關係。
03
祛濕的三個誤區
1、生薏米
薏米確實可以祛濕,但生薏米性質偏涼,長期吃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脾胃功能下降了,又會內生濕濁,導致「越吃越濕」。
張主任建議,老年人和脾胃不好的人,可以把生薏米用小火炒至金黃,不僅能保留祛濕的功效,還減輕了涼性。再用來熬粥、泡茶,也不怕損傷脾胃啦。
2、吃辣
辛辣的食物可以祛除寒濕,但不適用於濕熱。濕熱體質的人經常吃辣,會加重體內濕熱。
另外,有胃炎的人,以及期吃阿司匹林、消炎止痛藥的,也應該少吃辣,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
3、出汗過多
中醫「汗為心液」,過度出大汗會損傷心氣和心陰。因此不建議老年人和體虛的人用排汗的方式祛濕。
04
三個茶飲方
控壓、祛濕、降糖
結合中老年人的特質特點,以及今年三伏天的天氣特點,張主任帶來了輔助控壓的代茶飲,幫助大家平穩血壓。
1、代茶飲基礎方
組方:太子參、毛冬青、丹參、菊花。體質非常虛寒的,可以酌情加量太子參,減少另外三味藥。
功效:益氣活血,降壓安神
方解:
太子參:是張主任非常喜歡的一味藥材,益氣養陰而不溫燥,適合暑天出汗過多、傷陰耗氣的人。還有高血壓合併心慌氣短,或者心功能下降,爬個樓就憋氣得不行的,也適合用太子參。
丹參:中醫講「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丹參既能活血又能養血,還可以安神。
毛冬青:可以活血通脈,張主任的老師、房定亞院長多年臨床發現,毛冬青還有輔助降血壓的作用,是他的經驗用藥。
菊花:清利頭目,清肝降壓。
2、用法升級
①身體困重、胃脹不適、噁心、舌苔厚膩等濕熱體質的人,可以在前面方子的基礎上加一點陳皮、淡竹葉和炒麥芽,增加健脾祛濕、清心安神的功效。
②高血壓合併糖尿病的,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用黃精、生黃芪和麥冬。
代茶飲僅供日常調理,不可代替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