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又名益母、茺蔚莖、益明、坤草、臭穢、月母草、益母艾等。

性微寒,味苦、辛。歸肝經、心經、膀胱經。

活血調經、利尿消腫。屬活血化瘀藥分類下的活血調經藥。

益母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

益母草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莖方形。多生於山坡、草地、路旁等處。分布於全國各地。

於夏季莖葉茂盛,花未開或初開時采割,切段,曬乾即可。

傳說在豫西地區伊洛河畔的一個小山村中,有一名叫茺蔚的小孩,他的母親在生他時得了「月子病」,久治不愈。小茺蔚懂事之後,端茶送水,非常孝順。眼看著母親的病越來越重,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母親的病治好。於是他就外出為母親問病求藥,他沿著伊洛河走啊走啊,逢人便問,見草就挖,也沒找到能治好母親疾病的良藥。

有一天晚上,他借宿白廟,廟內老僧見他救母心切,便送了他四句詩,讓他去找一種治病的草藥。詩云:「草莖方方似黃麻,花生節間節生花,三樓黑子葉們艾,能醫母疾效可夸。」小茺蔚就順著河岸找了起來,終於找到了這種莖呈四方形,節間開滿紫紅色小花,結有黑色三棱形小果實的植物。母親服用後不久,多年的沉疴竟痊癒了。小茺蔚又把這種草藥給其他患月子病的婦女,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於這種草是茺蔚為醫治母親的病而找到的,且又益於婦女,於是人們就把它取名益母草,它的種子就叫作茺蔚子了。

1.益母草豆羹

材料:益母草嫩莖葉250克,黃豆100克;精鹽、味精、蔥花、豆油各適量。

做法:將益母草去雜洗淨,入沸水鍋內焯一下,撈出洗去苦味,擠於水切段。黃豆泡發去雜洗淨,磨成豆沫。油鍋燒熱,下蔥花煸香,投入益母草煸炒,加入精鹽炒至入味,出鍋待用。將豆沫放入鍋內燒熟,放入炒好的益母草煮沸,加入精鹽、味精調好味,出鍋裝碗即成。

功效:調經消水、活血祛瘀。

2.益母草粥

材料:益母草嫩莖葉150克,粳米250克;精鹽、蔥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將益母草嫩莖葉去雜洗淨,入沸水鍋內焯一下,撈出洗去苦味,擠干水切碎。油鍋燒熱,下蔥花煸香,投入益母草煸炒,加入精鹽炒至入味,出鍋待用。鋁鍋內加適量水,燒沸時加入淘洗乾淨的粳米,煮沸改成小火煮,倒入益母草煮段時間,出鍋裝碗即成。

功效:活血祛瘀、健脾胃。

陰虛血少、月經過多、寒滑瀉利者及孕婦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