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醫大順德醫院消化內科的診室里,熊醫生正拿著李先生剛出來的胃鏡結果,經過低頭沉思後建議對方再做一個超聲內鏡檢查。患者李先生一臉疑惑:「為什麼做完胃鏡又要加做超聲內鏡,不能一次性做完嗎?」

針對這個不解,下面讓我們消化內科專家、科主任杜國平給大家專業地答疑解惑一下吧。

什麼是超聲內鏡?

其實,超聲內鏡與一般的胃腸鏡檢查方法都是通過口腔,咽喉,食道等,將儀器送入食管、胃、十二指腸、大腸等部位來觀察胃腸道的病變,但超聲內鏡是屬介入性超聲診斷技術,也是將內鏡和超聲完美相結合的消化道檢查技術

超聲內鏡頂端安裝了微型高頻超聲探頭,當內鏡進入體腔後,通過內鏡直接觀察消化道病變的同時,可以利用內鏡下的超聲探頭進行實時掃描,以此來獲得胃腸道的管壁層次結構的組織學特徵及周圍鄰近臟器的超聲圖像,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對消化道病變性質的鑑別診斷水平和判斷其侵襲深度和範圍,從而甄別病變的良惡性。

下面這些知識

也一起了解一下吧

其實我們的消化道從內到外依次可以分為4層,分別是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

為什麼一定要做超聲內鏡?

為什麼不一步到位直接做?

首先,我們體檢常做的胃腸鏡檢查由於設備是肉眼可見光成像,所以只能看到消化道最表面的一層,主要針對胃腸道病變組織(如:潰瘍、息肉、炎症、癌症等)做出判斷,但遇到有些病變雖然其表面還是光滑,卻來源已涉及黏膜下(包括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此時普通胃腸鏡就不能透過黏膜層對黏膜下的病變做出診斷,如:到底是哪一層的病變?這病變的原因和性質是什麼?並且對於胃腸道外鄰近臟器的病變診斷起來也捉襟見肘,醫生們一籌莫展。

由此及彼,超聲內鏡就應運而生,它是普通胃鏡的重要補充檢查手段,由於超聲內鏡其結構複雜,前端硬性部較粗長,不易逆向觀察而存在一定盲區,故不能作為常規胃腸鏡檢查使用,一般在胃腸鏡檢查基礎上有必要時再進一步做超聲內鏡檢查

同時針對檢查選擇也是有原則的。一般是從簡到繁,從篩查到精查,所以一般在胃腸鏡或CT等檢查基礎上發現有異常,必要時再建議進一步做超聲內鏡來明確診斷。即使檢查設備越來越日新月異,更新疊代,但不等於有就可以取代其他的檢查方法,每種檢查都有其各自的用處和特點,每種疾病也都有其最合適的檢查方法。檢查不盲目追求高科技,最好根據個體情況,遵醫生的專業建議來選擇有針對性的檢查項目及更合適的檢查手段。

消化道超聲內鏡檢查的特點及適應症

超聲內鏡由於其結構,所以具有以下特點

  • 對黏膜下病變有較好的解析度,對於黏膜下病變能夠清晰顯示。
  • 可進行多平面成像,可顯示消化道內較小的病灶。
  • 對微小病變(直徑小於1厘米)可以直接觀察到。
  • 超聲內鏡具有實時動態成像功能,有利於發現微小的癌前病變及微小病變,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有力證據。

適應症如下:

超聲內鏡檢查的禁忌症

消化道超聲內鏡檢查的禁忌證基本上與一般胃腸鏡檢查相同,如下:

超聲內鏡檢查的

術前準備及術後注意事項

1、術前須查心電圖,需空腹4~6h以上,檢查前一天晚飯吃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對於上消化道超聲內鏡檢查,原則上不開展無痛麻醉,因超聲內鏡需要採用無氣水充盈法來觀察病變,避免水反流誤入氣管,增加檢查不必要的風險。

2、醫護人員講解檢查目的、必要性、相關風險及配合檢查須注意的事項。術前簽寫知情同意書,老年人或有其他基礎疾病患者(高血壓、冠心病等),建議家屬陪伴檢查。

3、術前15—30分鐘含服有利多卡因成分的祛泡劑,有助於咽喉部黏膜局部麻醉及潤滑,精神緊張者或痛覺高度敏感者可酌情選擇肌內注射杜冷丁50—100mg或緩慢靜脈注射定咪達唑侖;如行腸道的超聲內鏡檢查者需服用瀉藥清腸,做好腸道準備。

4、操作步驟:行左側臥位,儘量放鬆,配合呼吸,當超聲內鏡進入消化道後,採用無氣水充盈法對胃腸道黏膜下病變、腫瘤及鄰近臟器進行詳細的掃描診療。

消化道超聲內鏡檢查相對較安全,一般無嚴重併發症,如特殊情況下可能發生會誤吸、出血、心血管意外等。

超聲內鏡檢查術後一般僅要求禁食、禁飲1—2小時,或根據具體情況遵醫囑進食。

超聲內鏡未來可期

隨著超聲內鏡技術越來越普及,新的技術不斷湧現,超聲內鏡診斷與新型超聲技術結合越發緊密,目前,國內外依賴超聲內鏡先進的「跨界手術」也逐漸層出疊見。

消化內科全體醫務人員在主任杜國平和副主任何順輝的帶領下從超聲內鏡的診斷到治療,以及開展超聲內鏡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術(EUS-FNA),再到介入內鏡超聲技術(包括囊腫穿刺引流、膿腫的清創、膽管與胰管的引流技術等),而這些的內鏡技術創新改革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解除疾苦,精準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