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聲明稱,評估了阿斯巴甜的潛在致癌作用,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將展開進一步的檢測和風險評估,於7月14日發布最終結論。

消息一出,世界上最常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各大食品飲料公司紛紛表態,或澄清洗白,或撇清與阿斯巴甜的關係。

有害與否爭論不斷

1965年,一個叫施萊特的化學家在合成藥物的時候無意中舔了一下手指,大名鼎鼎的甜味劑「阿斯巴甜」就此問世。


阿斯巴甜是人體兩種必需胺基酸,天門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酯化產物。在常溫下,阿斯巴甜是白色結晶粉末,加熱後可水解,並產生苯丙氨酸。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150~200倍,添加在飲料、口香糖等食品中,能大大降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阿斯巴甜提供的熱量遠低於蔗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既可以滿足人們對甜的渴望,又可以避免「糖害」導致的肥胖、齲齒等問題,連減肥者、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食用。


不過,自從1976年美國FDA批准阿斯巴甜,科學界對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質疑從未間斷。因為阿斯巴甜在體內會降解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眾所周知,甲醇是有毒的。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隨後又澄清,阿斯巴甜的降解產物和我們每天正常吃進去的同類物質相比只是「毛毛雨」,除非是「苯丙酮酸尿症」患者。


這樣的爭論還有很多。到2005年前後,一項動物實驗認為,高劑量的阿斯巴甜可能導致大鼠出現淋巴瘤和白血病,但此後很多的流行病學研究都認為阿斯巴甜與淋巴瘤、白血病、腦癌等都沒有關係。


網絡上也有各種阿斯巴甜有害的傳言,但後續的研究結果都認為,阿斯巴甜不會損傷大腦和神經組織,也不會影響人的行為和認知功能,包括兒童。對於孕婦來說,在安全攝入量下,不會影響胎兒的發育。

最終,世界各國的權威機構幾乎都認可了阿斯巴甜的安全性,歐美為它制定了每公斤體重40-50毫克的安全攝入量。這意味著,一個6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每天吃2.4-3克是安全的,假定某無糖飲料都用阿斯巴甜來替代糖,那麼355毫升的罐裝飲料約含有阿斯巴甜180毫克,相當於每天可以喝13罐,顯然一般人不可能喝這麼多。


甜味劑無助於減肥

科學在不斷發展,隨著研究證據的積累,科學界對安全性的詮釋也與時俱進,阿斯巴在安全和不安全之間的翻轉還在持續。

今年5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一份關於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大多數人應避免食用安賽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劑。


這是因為,2022年的一項跟蹤13年的研究發現:攝入甜味劑較多的人,也會比較肥胖,因為它會加速胰島素的分泌,結果是讓人對糖更依賴;較高的甜味劑攝入量會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風險;使用甜味劑會增加膀胱癌症的風險。


另外,一些針對人類或動物的研究表明,特定種類的甜味劑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危害。例如,糖精和三氯蔗糖會提高血糖水平;一種名為赤蘚糖醇的常見多元醇甜味劑可能會促進血栓形成。


因此,無糖食品和飲料不能用於長期的控制體重,一味地依賴甜味劑來減少體脂,是不長久而且是不安全的。


阿斯巴甜致癌的解讀

而最近世衛對阿斯巴甜開展的新一輪致癌評估,其實是「危害識別」的研究,旨在確定物質的具體致癌可能性。


對此我們並不陌生。早前,世界衛生組織就根據致癌程度的不同,將化學品、輻射、病毒等400多個致癌或可能致癌的物質,分為了四類:

那些對人體具有明確致癌性質的物質或者混合物定義為1級致癌物,包括菸草、甲醛、酒精等,長期食用或接觸這些物質,會大大增加各種癌症的發病率。


2級致癌物指對人體具有較高可能致癌性的物質或混合物,例如無機鉛化合物、丙烯醯胺、汽油、氯仿、手機輻射、敵敵畏等。


3級致癌物指的是對動物致癌性證據比較有限,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不充分,例如咖啡因、蘇丹紅色素、二甲苯、膽固醇、苯胺等物質。


4級致癌物對應的是對人體可能沒有致癌性的物質,或者是沒有辦法證明其是否具有致癌性的物質,譬如己內醯胺。


這次世衛組織的舉動,就是要評估和確定阿斯巴甜究竟屬於哪個級別。個人認為,阿斯巴甜可能會被列為2或3級致癌物。


就算阿斯巴甜最終被定為1級致癌物,之前食用過的人也無需太過擔心。正如很多人每天都抽菸、喝酒、吃紅肉,也不等於患上了癌症或日後必定患癌。癌症的發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它的發展過程也很長,只要堅持定期體檢,完全有機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最佳的無糖飲料,永遠是白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