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多發生於皮膚,也會發生在黏膜、眼葡萄膜、軟腦膜等不同部位或組織。除了過度日曬、紫外線照射外,遺傳易感性、膚色類型、巨大的先天性痣、免疫抑制及血液惡性腫瘤等均是引起該病的高危因素。
◎記者 陳 曦
我們身體上一顆不起眼的痣,可能會成為致命「殺手」。這並非危言聳聽,近日,《中國好聲音》第二季亞軍張恆遠因病去世,年僅37歲,而奪去他生命的疾病名為「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皮膚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瘤種之一。不過隨著治療手段的不斷發展,如今黑色素瘤也不再是不治之症。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主任醫師楊吉龍教授表示,據目前文獻報導,早期發現且未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惡性黑色素瘤經過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超過80%。
黑色素瘤與環境和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相比於肺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我國黑色素瘤發病率為10萬分之0.5至10萬分之一,總體發病率不高。」楊吉龍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但是龐大的人口基數使我國黑色素瘤發病人數的絕對值一直居高不下,每年新發病例約2萬例。
黑色素瘤來源於黑色素細胞,正常情況下,黑色素細胞在皮膚下均勻分布,如果各種原因導致其過度分裂增殖聚集成團,就可能變為黑色素痣,黑色素痣是一種良性的病變,但當這種分裂增殖失去控制時,就會演變成為黑色素瘤這種高度惡性的腫瘤。黑色素瘤多發生於皮膚,也會發生在黏膜(鼻腔、口腔、生殖道以及上下消化道)、眼葡萄膜、軟腦膜等不同部位或組織。
在很多人印象中,過度日曬會引發黑色素瘤。對此,楊吉龍表示認同:「黑色素瘤的發生與環境和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特別是在歐美國家,70%黑色素瘤的發生與慢性日光損傷相關,全世界黑色素瘤發病率最高的地區澳大利亞和都日光充足。」
除了過度日曬、紫外線照射外,遺傳易感性、膚色類型、著色性干皮病、巨大的先天性痣、免疫抑制及血液惡性腫瘤等均是引起該病的高危因素。比如皮膚黑色素瘤的發生與相關基因突變(如NRAS、NF1和BRAF等)存在一定聯繫。作為一種免疫原性較強的腫瘤性疾病,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黑色素瘤的生長速度會增加。
因此,老年人、皮膚白皙的人、有肢端皮膚色素痣的人、有黑色素瘤或皮膚病病史的人、有黑色素瘤家族史的人、長期在室外工作的人、容易曬傷的人等均是黑色素瘤的高危人群。
楊吉龍特別指出,在我國,黑色素瘤好發於肢端皮膚(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這些易摩擦部位上的黑痣受到刺激,可能引起黑痣形態、顏色改變,出現痛癢、破潰、滲液或結痂等,有可能誘發癌變。
據2021年9月發布的《中國黑色素瘤患者行為現狀調研白皮書》披露,根據調研,我國肢端型黑色素瘤占比最高,達到51%,肢端型中足底發病占比最高。
以ABCDE法則判斷痣的早期惡變
由於黑色素瘤並不常見,一般患者也不會想到身上的一個痣會引發嚴重的問題。
中國抗癌協會黑色素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朱冠男曾表示,由於早期症狀比較隱匿,近幾年接診的黑色素瘤患者,就診時已是晚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軟組織外科副主任、惡性黑色素瘤診治中心主任陳勇也曾在採訪中表示,日常接診的黑色素瘤患者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處於中晚期,早期患者只占5%—10%。
黑色素瘤早期表現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潰不愈、邊緣不整或有切跡和鋸齒、顏色改變、局部形成水皰、瘙癢和刺痛等,進而可出現衛星灶、局部淋巴結腫大和遠處轉移(如遠處皮膚、淋巴結、肺、肝、腦、骨等),最終奪去人們的生命。
皮膚黑色素瘤多由痣發展而來,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主任醫師楊蘊介紹:「在生活當中,痣的早期惡變症狀可總結為ABCDE法則。」
A即非對稱(Asymmetry),表現為色素斑的一半與另一半看起來不對稱;B即邊緣不規則(Border irregularity),表現為邊緣不整或有切跡、鋸齒等,而非正常圓形或橢圓形輪廓;C即顏色改變(Color variation),表現為黑色素瘤呈污濁的黑色,也可有褐、藍、粉甚至白色;D即直徑(Diameter),表現為色素痣直徑大於6毫米或明顯長大;E即隆起(Elevation),表現為早期的黑色素瘤的整個瘤體會有輕微隆起。
「ABCDE法則只是幫助大家在家進行自我判斷,最終診斷結果還要靠切除後病理化驗來確定。」楊蘊提醒,日常切勿自行反覆修剪或弄破特殊部位的色素痣,嚴禁隨意處理痣,若要處理,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手足易於摩擦部位的痣為防惡變,可考慮預防性手術切除。
免疫和靶向治療成黑色素瘤新克星
「雖然黑色素瘤很『兇惡』,但並非無藥可醫。」楊吉龍解釋,醫生會根據黑色素瘤的病理類型、分子特點和TNM臨床分期(T是原發灶、N是淋巴結、M是遠處轉移)來選擇治療方案並預測預後。
楊吉龍表示,目前黑色素瘤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生物免疫治療、分子靶向治療、中醫藥治療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個體化治療建議。
早期手術徹底切除是黑色素瘤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對於中晚期的患者,腫瘤發生轉移,無法通過手術治療,這樣的患者在20年前,5年生存率不超過5%。而如今,除了放療和化療等常規治療手段外,隨著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技術的日益成熟,即使最嚴重的多發轉移的Ⅳ期黑色素瘤,我國患者5年生存率最高也可達到20%。
「由於黑色素瘤免疫原性較強,因此在黑色素瘤的治療中免疫治療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對轉移症狀不明顯、腫瘤負荷較低的患者來說,更適合採用免疫治療。」楊吉龍介紹,傳統的免疫治療包括白介素治療、干擾素治療、過繼免疫治療、生物化療等。近幾年免疫治療取得了重大突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抗CTLA-4單克隆抗體、抗PD1抗體及抗PD-L1抗體均顯示出非常明確的臨床療效,是目前主要的全身治療手段。「免疫治療的療效好且持久,副作用小。」楊吉龍說。
黑色素瘤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進行治療的方式。以BRAF突變為例,BRAF突變是黑色素瘤中最常見的驅動基因的突變。「在靶向治療方面,存在BRAF突變的患者可以使用BRAF抑制劑如維羅非尼、達拉非尼等靶向藥物來治療,也可以聯合MEK抑制劑如曲美替尼等藥物來治療。」楊吉龍表示,達拉非尼加曲美替尼的聯合靶向治療已獲得了非常好的近期和長期療效。
此外,黑色素瘤治療方法還包括對症支持治療。醫生可以通過積極糾正患者貧血、低白蛋白血症,加強營養支持,控制傷口感染等併發症;鼓勵患者適度鍛鍊以增加身體免疫力;積極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緩解抑鬱和焦慮;對晚期疼痛嚴重者,積極給予止痛等治療,來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