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耿國彪


「2003年,我們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啟動了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2006年4月,經歷了重重考驗的祥祥被放歸山林,邁出了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的第一步。2007年2月,因為在與野生大熊貓打鬥中身受重傷,祥祥失去了生命。第一隻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宣告失敗。我們在總結祥祥野化培訓放歸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提煉出了『母獸帶仔』、『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干擾及大熊貓對人和人工食物依賴』『優化野外監測』等野化培訓方法。」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何勝山在基地野外馴化區門口告訴記者,利用「母獸帶仔」方法,更多經過野化培訓的圈養大熊貓被放歸到了大自然。

遷地保護是把因自然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個體數量極少等原因而導致其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殖中心等機構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的方式。



為保護大熊貓,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成立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開展人工圈養繁育大熊貓研究,以期在人工圈養繁育的大熊貓種群達到一定數量後,對圈養大熊貓進行野化放歸培訓,讓它們重返野外家園,拯救瀕臨滅絕的野生大熊貓小種群,壯大它們的群體,增加遺傳多樣性,長期與人類共存。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20世紀80年代以從野外搶救回來的6隻大熊貓為基礎,歷經十餘年艱辛探索,努力攻克大熊貓人工繁育中的『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三大難關,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黨委副書記段兆剛說,作為大熊貓科研的「國家隊」,長期以來,熊貓中心一代又一代熊貓人不斷踐行初心使命、攻堅克難,建立了數量最多、遺傳結構最好的人工繁育大熊貓種群,突破了大熊貓野化放歸關鍵性技術,促進了大熊貓對外合作交流,推動了大熊貓文化建設蓬勃發展,形成了一支具有行業一流水平和先進經驗的科研人才隊伍。



走進位於臥龍耿達鎮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神樹坪基地,園區內竹林婆娑,綠樹成蔭,翠竹蔥蘢,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加上成片的草坪和蜿蜒步道,頓覺神清氣爽。

這裡是大熊貓的原生棲息地,有「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等美譽。在一個半圓形的山坡上,散落著大小不一的大熊貓圈舍。一隻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有的吃著竹子,有的在樹杈間休息,有的則仰臥在草坪上曬著太陽。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神樹坪基地主任魏榮平介紹說,因為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選擇了竹子這種低營養低能量高纖維的食物,所以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吃竹葉和竹杆、竹筍。這種適應性的採食策略,使大熊貓不得不儘量採取慵懶的進食方式,以節省能量。



在臥龍神樹坪基地繁育園值班室內,監視屏內展現著一個個熊貓圈舍內圖像。記者注意到牆上的黑板上寫著:請值班人員注意:1、觀察「鑫鑫」的帶崽行為,晚上餵水和加竹;2、觀察「喜豆」「祿祿」「蘇琳」妊娠行為。

5月29日,大熊貓「鑫鑫」在臥龍神樹坪基地順利誕下一隻幼崽。這是今年熊貓中心圈養大熊貓產下的第一隻幼崽,預示著該中心大熊貓正式進入「產崽季」。

「今年2月下旬,雌性大熊貓『鑫鑫』和雄性大熊貓『華陽』自然交配成功。過了兩個月左右,『鑫鑫』出現減食、活動量增大等妊娠表現,5月28日出現產前煩躁的行為,5月29日22時51分誕下一隻幼崽。」臥龍神樹坪基地繁育園部長楊長江說。

「『鑫鑫』產崽經驗豐富,整個生產過程非常順利。在飼養員的悉心照料下,目前,母子健康狀況良好。接近滿月的幼崽,體重已達721.8克。初步判定,這隻幼崽為雌性。」魏榮平介紹說,大熊貓「鑫鑫」進入妊娠後期後,熊貓中心繁育團隊每天24小時輪流值班,通過遠程視頻監控和現場觀察,全程監測「鑫鑫」生理行為、生產育幼,及時分析研判大熊貓及其幼崽健康狀況。

魏榮平對記者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自上世紀90年代攻克大熊貓繁育難題後,創建了世界最大的大熊貓人工圈養種群。通過加強譜系管理、劃定核心圈養種群、科學制訂大熊貓配對計劃等優生優育技術,實現了圈養種群從數量優先到質量優先的轉變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提升大熊貓飼養管理水平,開展野化培訓放歸和野外引種等方面研究,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提供堅強科技支撐。



魏榮平告訴記者,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還創新開展了大熊貓野外引種研究。他們將5隻經過培訓的圈養雌性大熊貓放歸野外參與引種,其中2隻先後產下幼仔8隻,存活7隻。該項研究破解了圈養大熊貓種群基因不足難題,為野生瀕危小種群遺傳資源保存做出重大貢獻。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位於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臥龍鎮核桃坪,屬於邛崍山系,氣候溫涼,多雨濕潤。這裡周圍高山環抱,樹木蔥鬱,因有眾多的山核桃樹而得名,是大熊貓的天然棲息環境。

目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主要負責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圈養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的飼養和繁育等工作。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黨支部書記吳代福說,2003年,他們率先啟動人工繁育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研究,經過一系列的摸索,探索出「母獸帶仔」的培訓方式,逐步建立了一套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監測等關鍵技術。成功野化放歸人工繁育大熊貓9隻,首次實現人工繁育大熊貓在自然棲息地生存和復壯野外瀕危小種群的重要目標,為歷史分布區重新引入打下堅實基礎。



長期從事大熊貓野化培訓工作的何勝山說,放歸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熊貓寶寶出生前就開始了,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母熊貓懷孕到熊貓幼崽一歲左右,第二階段是從熊貓幼崽一歲到兩歲左右。

何勝山說:「我們採用母獸帶崽的方式進行野化培訓。我們把懷孕的熊貓媽媽放在一階段訓練圈裡,面積一般是2000-3000平方米,熊貓媽媽會在這裡自主選擇一個安全的角落生崽。然後,我們負責監測並保證熊貓媽媽的健康狀況,並給熊貓媽媽提供一些食物和營養,而照顧幼崽的工作儘量由熊貓媽媽獨立完成。」

飼養員每次給熊貓媽媽投餵食物的時候,都會穿上一套熊貓服裝,並且在衣服上噴上熊貓糞便和尿液的提取物,讓身上沒有人類的氣味和痕跡,保證熊貓寶寶的生存環境和野外保持一致。

何勝山告訴記者,大熊貓處在食物鏈的頂端,成年大熊貓沒有天敵,只是在兩歲之前熊貓寶寶會遇到包括野豬、黑熊、蛇等攻擊的可能,而隨著體型越來越大,它們也變得越來越安全。所以,第二階段的培訓圈幾乎和野外的環境完全一致,有高大的喬木和灌叢,也有野豬等野生動物。他們會通過項圈和一些監測攝像頭等,觀察大熊貓的生活狀態。



遺傳是一個物種延續的保障,遺傳多樣性在物種生存與進化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年來,我們放歸人工繁育幼崽11隻,存活9隻。7隻成功融入有滅絕風險的小相嶺山系野生種群,2隻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種群,首次實現圏養大熊貓自然棲息地生存和繁衍並復壯瀕危小種群的重要目標,對增加野外熊貓種群遺傳多樣性、提高野外大熊貓種群質量、降低小種群滅絕風險、復壯野生大熊貓種群發揮了重要作用。」吳代福說。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全世界珍貴的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珍稀物種、旗艦物種和明星物種,大熊貓保護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中具有特殊地位。

我們相信,隨著我國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的持續推進,隨著大熊貓野化培訓放歸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將與大熊貓一同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