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天水市三院 功能檢查科

患者女性,44歲,因間歇性頭暈、心急、失眠入院。頸部血管超聲都卜勒檢查:右側頸動脈分叉處低回聲腫物,大小約2.0x2.4x43.1cm,邊界清有包膜,回聲欠均勻,探及腫物跨過分叉部向其淺側擴展,將頸外動脈、頸內動脈推向兩側(圖1)。CDFI:腫瘤內部探及豐富的血流信號,呈動脈樣頻譜,阻力指數0.5-0.6(圖2)。超聲提示:右側頸動脈分叉處低回聲腫物,考慮頸動脈體瘤(II型)。經隨訪,患者出院去上級醫院檢查治療,確診為頸動脈體瘤(II型)。後行剝離切除術,患者體徵平穩出院。

一、概述

正常頸動脈體是一個細小的卵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粉紅色組織,由結蹄組織連於動脈壁上,是人體最大的副神經節。頸動脈體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化學感受器腫瘤,起源於頸總動脈分叉處的外鞘內,多數為良性,但也有少數惡變。頸動脈體瘤常見30~60歲,男女發病率無差別。腫瘤 90%為散發性,常為單側性,10% 為家族性,家族性頸動脈體瘤患者中三分之一為雙側性,腫瘤多發生在高海拔地區人群。多數患者無明確的臨床症狀,隨著腫瘤的增大,會出現局部脹痛、頭暈、頭痛、耳鳴、視力模糊、陣發性心動過緩,功能性腫瘤患者由於分泌兒茶酚胺可發生高兒茶酚胺血症導致的血壓下降等頸動脈竇綜合徵,但缺乏特異性。頸動脈體瘤明確診斷的主要方法是選擇性雙側腦動脈造影,腫瘤特徵性表現為占據頸動脈分叉部位的多血管供應的卵圓形腫物。由於超聲檢查既具有可重複性強、多角度、價格低廉、對人體無傷害,又可明確腫塊部位,與頸內、頸外動脈的關係,實時檢查了解腫塊的搏動性,並了解腫塊的血液供應情況,因此,仍可以較明確的診斷此病,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二、超聲表現:

於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間探及低回聲結節,有包膜,回聲一般較均勻或欠均勻,頸總動脈分叉處角度增大,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間距增大,出現「金杯」征(圖3)。CDFI:其內可見血流信號,主要來源於頸外動脈。根據瘤體於頸動脈的關係,將其分為三型:Ⅰ型:局限型,瘤體局限於頸動脈分叉處,在表面,與頸內、外動脈壁無粘連;Ⅱ型:部分包繞型,中等大小,頸內外動脈部分被埋入腫瘤;Ⅲ型:腫瘤體積大,包埋頸內外動脈,於頸動脈緊密粘連。

三、鑑別診斷:

1.迷走神經鞘瘤:縱切面表現為與身體長軸一致的縱向低回聲,可見「鼠尾」征;橫切面結節位於頸動脈和頸內靜脈之間,致頸動脈和頸內靜脈間距增寬,出現「動-靜脈分離」征,CDFI:結節內血流不豐富。

2:頸動脈局部增寬形成的瘤樣擴張,非實質性腫塊,易於鑑別。

3:表現為頸部多發的淋巴結長大,根據生長特點及發病原因也易於鑑別

4.腫大淋巴結:常為多發,有時可見淋巴結門,多位於血管淺面,很少包繞血管,血流相對稀疏。。

四、治療:

頸動脈體瘤通常採取外科手術治療,或放療,根據Shamblin分型,腫瘤越大,血管、神經損傷的機率越大,手術切除難度越大,且因其有一定的惡變率,故提倡早診斷、早治療。(王小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