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德,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中醫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嶺南甄氏雜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擅長中醫辨治肺系病及疑難病,尤其在久咳、頑咳、久喘的中醫辨治方面有獨特見解;善用「平調五臟」治療內科及婦兒疑難雜症。在患者疾病康複方,善用個體化藥膳進行預防與治療。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鄧某,女,時年80歲,初診:2015年5月26日。
35年前因咳嗽、咳黃黏痰,間中咯血,於廣東省某三甲醫院住院治療,查胸部CT提示:支氣管擴張並感染,給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療後好轉出院。出院後間斷中西醫門診隨診,但仍多次因支氣管擴張並感染住院。現患者及家屬為求進一步中醫治療,遂至門診就診。
【首診證候】
症見:咳嗽,咳白黏痰,量一般,無咯血,胸悶氣短,活動後明顯,晨起口乾口苦,疲倦乏力,形體瘦削,納眠欠佳,二便尚調,舌淡紅,苔白微膩,脈細。
【辨證論治】
西醫診斷:支氣管擴張症。
中醫診斷:肺絡張。
辨證:肺脾虧虛,痰熱阻肺。
治法:健脾補肺,益氣養陰,止咳化痰。
處方:太子參20克、北沙參15克、百合20克、黃芪20克、浙貝母20克、紫菀15克、苦杏仁10克、15克、雞內金15克、麥芽20克、桑葉10克、甘草5克,共7劑。
服藥後咳嗽明顯緩解,胸悶、氣短改善,患者遂自行續服7劑。
【隨診過程】
二診:2015年6月19日
2天前因進食少許煎炸食物,咳嗽加重,咳黃黏痰,痰中帶血,口乾,納眠欠佳,小便調,大便調,舌紅,苔黃微膩,脈細。上方去太子參、黃芪、桑葉、百合等;加藕節40克消瘀血、止血妄行,金蕎麥20克清熱解毒、排膿祛瘀,桑白皮15克瀉肺清火,赤芍15克清熱涼血散瘀。共7劑。
三診:2015年7月2日
偶有咳嗽,咳痰減少,質仍黏稠,無咳血,口乾好轉,納差,眠一般,二便調,舌淡紅,苔薄微黃,脈細弱。上方去藕節、金蕎麥、桑白皮、赤芍等;加仙鶴草20克收斂止血、補虛,石斛、麥冬各20克養陰生津、潤肺益胃,白朮20克健脾益氣。共7劑。
隨訪服藥後,患者便無咳嗽咳痰,現仍間斷門診複診,住院次數明顯減少。
【按語】
《血證論》載:「夫咳血之證,未有不與痰為緣者,人身之氣以運血,人身之血,即以載氣。血少,則氣多不能載之,壅於內而為熱,熱則水津被灼,煎熬成痰,是以火旺則痰盛,痰盛則滯氣之往來,氣阻則壅積,而益生其熱,故痰甚而火益旺。」詳細記載了咳血的成因。
本案患者素來體瘦,《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言:「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又有記載雲「瘦削燥紅質」,血少氣虧,血少為主,兼有燥熱,則煎灼水津成痰,火愈旺,痰愈盛,壅滯於內,損傷肺絡,便會引發咳血。治療時補虛則助邪,逐邪則傷正,是惟攻補兼用,庶幾兩得其治。初診病處穩定期,咳嗽咳痰不甚,無咳血,故先治其咳,補其虛;二診因熱氣食物誘發痰火,加重咳嗽,「肺之氣下輸膀胱,轉運大腸,通調津液,而主制節。制節下行,則氣順而息安,若制節不行,則氣逆而咳。」故見大便稍結,以桑白皮瀉肺,肺氣降,則大腸得轉,又因咳嗽氣逆,牽動諸經之火以克肺金,故見咯血,添止血與涼血、清肝之品同用,防諸火克肺;三診咳血已止,恐餘熱未清,再發出血,故加用收斂肺氣、滋養肺胃之品。
(本案編者:張溪 副主任醫師)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張忠德全國名中醫傳承工作室,醫學指導:張忠德 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