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鸚鵡基因基礎原理合集將闡述完整的虎皮鸚鵡變異基因種類及示例。虎皮鸚鵡基因基礎原理將為虎皮鸚鵡變異基因的介紹做鋪墊,方便後文閱讀。本合集共整理了38種虎皮鸚鵡變異基因,文末將附上對專業詞彙的解釋。
本期要介紹的是德州亮體種(Texas Clearbody)虎皮鸚鵡。
德州亮體種,也被稱為伴性遺傳亮體基因(Sex-linked Clearbody),是三十多種影響虎皮鸚鵡顏色的基因之一。
多年中湧現了很多品種的虎皮鸚鵡都能生成亮黃色或白色的身體顏色,配上正常的黑色條紋,這種花色的虎皮鸚鵡在M D S 阿莫博士(Dr M D S Armour)的書《展示級虎皮鸚鵡》(Exhibition Budgerigars)中,被R A 沃爾斯(R A Vowles)稱為」蕾絲黃」(laced yellow)。
在一篇刊登於《籠養鳥》(Cage and Aviary Birds)的書中,T 丹尼爾博士(Dr T Daniels)將1981年所知的這種鳥做了一個總結。其中有很多虎皮鸚鵡沒有建立起穩定的血系,而有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鸚鵡則被報導,可能擁有同一種基因。
德州亮體種虎皮鸚鵡是其中一種成功在美國建立起血系的基因。
01 德州亮體種歷史
關於德州亮體種虎皮鸚鵡首次被發現的細節已經無從得知,但弗洛伊德·吉爾格(Floyd Guelker)在1958年繁育的亮體種很可能就是德州亮體。
德州亮體最初很可能是在1955年左右出現在德克薩斯州的一間鳥舍。1958年威明頓市的蓋里·特拉內爾(Gay Terraneo)和長灘的約翰·派品先生(Mr John Papin),分別得到了一對德州亮體虎皮鸚鵡和一隻德州亮體母鳥,兩人都在加利福尼亞,並證明了這種基因屬於伴性遺傳隱性遺傳。
1989年傑夫·艾烏爾德(Jeff Attwood)將這個品種帶入英國。
02 德州亮體種基因
德州亮體種屬於伴性遺傳基因,對野生型基因呈現隱性。同時,德州亮體種是Ino基因的復等位基因,位於基因位點Ino+上,記為Inocl。目前介紹過的三種Ino位點上的基因互相之間的支配關係是:ino+、inocl、ino(野生型 > 德州亮體種 > 白化/黃化基因)。跟Ino基因同為等位基因的基因會導致部分白化病(partial albinism),在鸚鵡品種中,這種類型被稱為Par-ino基因(部分白化基因)。
鳥類中,公鳥的性染色體是ZZ,而母鳥是ZW。因此母鳥只需要在一條Z染色體上有Ino基因就可以完全表現出白化或黃化基因的特色外觀。母鳥無法簡單「攜帶」一條Inocl(德州亮體)基因(或任何其他伴性遺傳的基因類型),一旦有,就能改變其表型。而公鳥則不同,由於Inocl基因是伴性隱性遺傳,因此需要在兩個性染色體ZZ上都具有Ino基因(純合子)才能影響到表型。雜合子的虎皮鸚鵡公鳥跟野生型虎皮長得一摸一樣。通常,我們把攜帶一條Inocl基因的虎皮鸚鵡公鳥標記為「/inocl」(/德州亮體種)。
同時攜帶白化/黃化基因和德州亮體基因的公鳥,在外觀上和純合子德州亮體基因的虎皮鸚鵡十分相似,但身體顏色更亮。這種雜合子的基因被寫為」德州亮體/Ino」(inocl/ino)。
下表展示了德州亮體基因和Ino基因的所有組合方式:
性別 |
基因型 |
表現型 |
公鳥 |
Ino+/ino+ |
野生型 |
Ino+/inocl |
野生型(攜帶德州亮體基因) |
|
inocl/inocl |
德州亮體基因 |
|
Ino+/ino |
野生型(攜帶Ino基因) |
|
inocl/ino |
德州亮體基因(攜帶Ino基因) |
|
ino/ino |
Ino基因(白化/黃化基因) |
|
母鳥 |
Ino+/Y |
野生型 |
Inocl/Y |
德州亮體基因 |
|
Ino/Y |
Ino基因 |
位於Ino位點的德州亮體基因,跟其他所有的伴性遺傳基因都有關聯,包括蛋白石種、板岩種和肉桂翅種基因等。
資料來源:
- Budgerigar colour genetics, wikipedia
- Sex-linked Clearbody budgerigar mutation,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