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意識不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人死後意識會離開身體並以其他形式繼續存在,那麼,意識究竟是不是從大腦里產生的呢?
意識是生理反應的產物?
我們用錘子敲擊鋼板,鋼板就會變形,同時鋼板也會對錘子產生一個反作用力,將錘子彈開。在這個過程中,鋼板自身會發生某些變化,也會對錘子施加影響。傳統科學一直認為,意識的形成也與此類似,它是人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這一反應的結果既會對外界的刺激產生影響,又能改變人腦的結構。
不過,比起鋼板來,人腦的結構要複雜得多。人腦由100多億個腦細胞組成,每個腦細胞都有許多神經突觸與其他腦細胞相連。這些腦細胞互相交織,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神經網絡。剛出生的嬰兒由於沒有受到過多的刺激,大腦中腦細胞彼此之間的連接強度都差不多。隨著嬰兒與外界的接觸不斷增加,外界的刺激也不斷作用到嬰兒身上。當嬰兒的感官接受到刺激時,這些刺激就會轉化為電化學信號,通過神經纖維傳導到大腦,在大腦中沿著特定的神經通道傳導,最後對外界刺激形成反應。
外界刺激使得大腦內某些腦細胞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而不經常受到刺激的神經通路則逐漸失去連接,由此大腦各個腦細胞之間就形成了這種特定的連接。這種連接使大腦看起來就像一個複雜的電路板,而連接感覺器官和肌肉的神經通道就相當於電路板的輸入和輸出裝置。
因此,傳統科學認為,意識存在於大腦生理反應中,依賴於大腦的營養供應,意識依賴於信息的刺激反應,而不能獨立存在。人類的意識在其生理機制方面,其特性與其它動物相比,只有複雜程度的區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表現為一種很普遍的生物電過程和生物化學過程。
意識是超越大腦的
然而,這樣一個生物電過程和生物化學過程如何能產生主觀能動性呢?如何能作出脫離外界刺激的決策呢?畢竟我們的意識有高度抽象和概括能力,我們經常超越外界刺激產生自我意識。例如,你正坐在屋裡看書,突然聽到屋外傳來一聲巨響,你會被嚇一跳,不由自主地站起來,這是大腦信號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但是,這個外界事件卻導致了你進一步思考:「這是什麼聲音?是什麼東西摔碎了嗎?我要去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你會想:「沒什麼大不了,管他呢,我還是繼續看書吧。」這個獨立決策已經超越了大腦細胞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面對同一個外界刺激,如果每次我們都作出同樣的反應和選擇,這說明刺激與反饋機制在起作用。但我們作出的選擇常常完全不同,甚至相反,這意味著,意識是在行使獨立的選擇權。
再舉一個例子,你大街上走路,迎面走過來一個陌生人。假設你不由分說當面給他一拳,這個陌生人會作何反應呢?他可能暴怒,跟你打起來;也有可能會大吃一驚,轉身逃跑;還可能以為你是精神病人或恐怖分子,趕緊打電話報警。所有這些選擇不僅僅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更是意識的獨立選擇。
我們還可以找到許多例子,來說明在一個大腦里有著許多不同的「意識」。比如,著名的異手症,如果一隻手扣襯衫,另一隻接著就把扣子解掉;如果你的一隻手將點燃的香菸放在菸灰缸上,不聽話的手可能會伸過去把煙掐滅。這種對抗還不算嚴重,有時候不聽指揮的手還會非常暴力,它會對你又掐又打,會藉助手邊的工具將你的衣物撕碎,甚至企圖扼死你。異手症患者的大腦里似乎住著兩個不同的意識。
還比如,有許多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的患者,其每個「自我」都有一套完整的記憶與性格,各自獨立且獨特的行為模式與思考方式,這都強烈地給大家一個感覺:這顆腦袋裡住著許多人,而且輪流出現。
更進一步來說,假設克隆一個你,然後複製大腦里的所有記憶,連神經網絡的連結模式也克隆過去,結果就是得到兩個行為模式與思維模式完全相同的人,但是兩個人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意識,他們仍然各自有獨立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這就意味著意識是獨立於大腦而存在的。
大腦只是意識的載體
1934年,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有幾位心理學家想做一個離奇的心理學實驗,讓罪犯躺在床上,告之將以放血的方式執行死刑。然後,心理學家用木片在罪犯的手腕上劃一下,接著把預先準備好的水龍頭打開,讓犯人聽水的滴答聲。隨著滴嗒、滴嗒的聲音持續不斷,罪犯的臉色變得蒼白起來,好像真的失去了血色。又過了一會,罪犯的呼吸微弱起來,最後罪犯終於面色蒼白地死去。這個罪犯是怎麼死的,是他殺還是自殺?
心理學家最後得出結論:人類在生命徹底無望的前提下,有時會強行終止自己的生命,這就叫「意念自殺」。當放在鐵路上的人聽到火車隆隆漸近,身下的鐵軌發出輕輕顫動時,掙扎著要逃離危險,但他又被裝在袋子裡死死捆著,他知道是無法逃脫了,為了免受被火車分屍之苦,早在火車離他尚有近百米時,他就自己終止了生命。從這些實驗可以看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樑,一旦從精神上摧垮一個人,那麼這個人的生命也就變形了。
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神經生理學家埃克爾斯總結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並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發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使我們具備了人類的特徵:意識、思考、愛、恨、怕等。」他推測,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這就是說,意識是獨立的精神世界,它只不過以大腦為物質載體罷了,它附著於我們大腦的100億個腦細胞上,通過神經突觸互相傳遞信息,控制著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意識是超越空間限制的,我們不能以任何直接的方式看到意識的存在,在腦手術中也找不到意識。
意識確實需要藉助於大腦實現自己的功能,但它並不依賴於大腦,也不會隨著大腦的死亡而消失。這就像一部小說可以印刷在紙張上,也完全可以以聲音的形式存儲在磁帶里,或變成數字存到計算機里。不論形式如何變化,這部小說的本質始終是沒有變的,即使我們把小說的載體銷毀了,小說本身仍然留存於世。以此推論,當意識離開身體後,以另一種形式去到其他不為我們所知的系統中,繼續活下去,這顯然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