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深圳二院麻醉科,一位年輕的醫生斜倚著手術台,永遠地睡著了。


聞訊趕來的同事們,默默地站在他的周圍,眼含淚水,屏氣凝息……大家都想讓他安靜地睡一會兒,誰也不願意打擾他……

他叫潘傳龍,是深圳二院麻醉科一位年輕有為的主治醫師。


學生時代的潘傳龍,曾是廣東醫科大學麻醉專業的高材生,後又赴德國進修學習。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臨床實踐中,潘傳龍都是個出類拔萃的尖端人才。


然而,如此年輕的行業精英,竟然像一枚秋葉般悄然飄落了。


我們無法體會到麻醉師最累的時候,是一種什麼狀態。只有他們自己清楚,累到極致,他們甚至連一片藥都掰不開!

01


事實上,因為工作猝死的麻醉科醫生,並不是只有潘傳龍一人。


即使是那些還健在的麻醉師們,他們的身體,大多數時候也處在極度精疲力竭的狀態。


在麻醉一線,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是在給病人麻醉,就是在去給病人麻醉的路上。


然而,很多人並不了解麻醉行業,只是片面地認為:麻醉師工作非常簡單,也就是給病人打一針麻藥,讓其在手術中安安靜靜地睡覺,然後方便醫生順利完成手術操作。


可事實上,麻醉師在病人接受手術治療的整個過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醫療界有一句話:「開刀去病,麻醉保命。」可見麻醉師在手術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通常在手術前,主刀醫生會和麻醉醫生,就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溝通。


就拿膝關節手術來說吧,如果病人屬於內側半月板損傷,那麼為了手術能順利進行,並取得成功,主刀醫生肯定希望麻醉醫生通過麻醉,使病人下肢肌肉儘量鬆弛。

因為在肌肉鬆弛的狀態下,關節間隙更容易打開,進而置入器械。可如果麻醉效果不好,關節太緊的話,通常會造成病人關節內的軟骨損傷。


所以說,麻醉師的技術越好,麻醉效果越好,這也意味著手術成功的機率越高。


然而,若是麻醉醫生在麻醉方面做得不好,不僅病人會感到痛苦,醫生更是需要費力去掰開待手術關節,如此一來,他們都會被累趴下。


其實,在臨床上,很多需要手術的病人,往往年紀大,且有基礎病。而這些病人的手術,也最能考驗麻醉醫生的技術。


麻醉醫生在每次手術時,都需要將每個病人的生命體徵、血壓、心率等指標,及時地告知主刀醫生,以便其採取最恰當的救治措施。


無論是在術前、術中,還是術後,麻醉醫生對於患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手術前,麻醉師不僅要查看病人的病歷,了解病人患病詳情,還要仔細比對各項檢查指標,與手術要求是否匹配,並據此對病人的身體狀況做術前評估。如果麻醉師認為手術有風險,則會阻止手術開始。


術中,麻醉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麻醉藥物,確定安全劑量。他們還會密切關注病人的心肺功能,以及一些關鍵指標是否異常。一旦發現問題,他們也會及時地與主治醫生溝通,並採取相關救治措施。


其實,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麻醉師一直是處於緊張狀態的。並且,他們還要隨機應變,及時處理突發情況。


可是,這還不算完。即便是手術順利完成了,麻醉師還需要幫助病人平穩地從麻醉狀態醒過來。

然而,病人們經過手術治療康復了,往往都會感謝主治醫生的救命之恩,卻鮮有對麻醉師表示感謝的。


麻醉師永遠是那個被忽視的「幕後英雄」。


03


2014年,央視《焦點訪談》播出過一期有關「麻醉醫生猝死事件調查」的節目。


節目中介紹道:一般情況下,麻醉醫生需要早8點進手術室,每天連續工作十二小時,直到晚8、9點才能出手術室。而當麻醉人手不夠時,不得不安排年輕的麻醉醫生日日夜夜連軸轉。


有一篇名為《過度勞累是中國醫生無聲殺手》的文章中,也指出:麻醉醫生的猝死率,已經高達26%,位居醫生這個行業的前列,而且發生猝死的麻醉師都很年輕,30歲左右居多。

2017年6月28日,浙大醫學院某附屬醫院麻醉科,一位規培住院醫師,猝死,年僅26歲。


他叫陳德靈,就是那個說「還活著真好」的既實誠又敬業的小伙子。


陳德靈的朋友圈,將一個麻醉醫生真實的工作狀態,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早八點進入手術室,隨即開始一台接一台的手術。期間,吃飯、喝水、去廁所都要數著分鐘進行。下班時間過了,仍然有4台手術待進行,還得再看7個病人。


「真想『躺屍』啊……」陳德靈感覺自己已經累成狗了。


他在心裡默默地祈禱:「緊急呼叫電話千萬別響!」這樣就沒有急診手術,意味著他可以喘口氣,稍微迷糊一會兒了。


「叮鈴鈴……」它還是響了,緊急呼叫電話上的紅燈急促地一閃一閃,陳德靈不得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緊急前往救援。



「大半夜又來了個腸梗阻,看來又要忙一個通宵了……」陳德靈的身體雖然已經嚴重透支,但他不敢有絲毫鬆懈,強打起十二分精神,他又投入到一場新的戰鬥中。

這樣「白加黑,黑加白」,連續上班、加班,對於陳德靈來說,就是最常態化的工作狀態。嫁入偶爾有一天加班少了,反而成了不正常現象。


陳德靈身上是整個麻醉一線醫生的真實工作狀態。


其實,早在兩年前,陳德靈的同事厲熔英,就因為工作過於勞累而猝死,當時厲熔英也僅僅26歲,陳德靈常常以此為戒。


他也想愛惜自己的身體,和家人坐在飯桌前踏踏實實吃一頓飯,而不是在手術室的地上,胡亂扒拉幾口,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也成了奢侈。一個個病人不斷地被推進手術室,陳德靈不得不一次次準備手術麻醉。


在病人的生命面前,麻醉師的生命似乎不值一提。


不管是厲熔英、陳德靈,還是潘傳龍的猝死,都給廣大的麻醉一線醫生,敲響了警鐘。


04


事實上,一個又一個優秀的麻醉師英年早逝,無疑是我們國家的損失。


因為他們都是麻醉界的精英,他們有學識、有經驗,正是年富力強拼搏事業的好時候,對於期待手術的病人而言,他們是不可或缺的。


麻醉師就像病人的守護神,可誰又來守護這些幕後英雄呢?

據調查,發達國家每萬人就確保有2個麻醉師,而我國的麻醉醫生缺口非常大。


就拿上海來說,上海大約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100萬人平均不到2個麻醉師。而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400多名麻醉醫生。


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偏遠省份,麻醉師都極度短缺。


其實,麻醉師也算得上是一個高薪職業了,只不過,人們都說,那是年收入30萬也吃不起的青春飯。


而之所以越來越沒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麻醉醫生專業性很強,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掌握許多外圍知識,才能在手術室那個特殊的戰場上勝任本職工作。

其次,在日後的職稱職位晉升方面,麻醉醫生其實是處於劣勢地位的。而其他科室的醫生,都可以憑藉一些手術的成功率,來獲取晉升機會,可麻醉醫生卻缺乏有效的考核標準。


最主要的還是,麻醉醫生的工作強度實在太大,經常需要連軸轉。畢竟,重症的病人是等不及的,這也導致人們對麻醉師望而卻步。


蔣大夫是仁濟醫院的麻醉醫生,她幾乎天天泡在手術室里。她主要負責2~3個手術間,而每個手術間,又會安排幾個手術。


她差不多每天都得完成八台手術。除了加班,如果有急救需要,她也會臨場救急。一個麻醉醫生,一天遇到二三十台手術,也是常有的事兒。


長年累月的超負荷工作,以及長時間待在手術室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再加上麻醉廢氣、醫療射線照射等,這些都是摧毀麻醉醫生健康的隱患。


麻醉醫生超負荷工作幾乎是常態。就算是鐵打的身板,也扛不住長年累月的過度使用。


05


近年來,麻醉師猝死事件的頻發,逐漸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國家衛健委等部門也印發了相關的文件。比如在《關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的意見》中,就明確了我國未來幾年麻醉事業的發展目標。


另外,中華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也在呼籲集全社會之力,爭取早日使麻醉醫師們擺脫困境,儘可能減少一線麻醉師因過勞而猝死的事件發生。


實際上,要想建立健全的麻醉師權益保障制度,還需要全社會人們的支持。畢竟,這也是關於每個人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


潘醫生走了,陳醫生走了,還會有無數個麻醉醫生頂上來,但是他們用生命留下的教訓,依然亟待解決。


相信隨著相關麻醉醫療服務文件的陸續出台,廣大麻醉醫生們必將從幕後走向「台前」,他們的醫院地位,還有社會地位,一定會得到提升。


作者:淡泊寧靜

編輯:羽羽術

參考資料:

1.上游新聞:《深圳麻醉師工作中猝死,曾發朋友圈:患者麻醉死亡率沒麻醉師高》2022.04.22;

2.中國網:《為何總是麻醉醫生頻發猝死》2017.6.30;

3.中國醫院院長雜誌社:《麻醉醫生頻頻猝死背後無人知道的艱辛》2018.8.21;

4.《重慶晨報》上游新聞:《25歲麻醉師猝死,同科室26歲女醫生2年前也猝死》 20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