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普通大眾如何預防疫毒感染,提高人體免疫力尤為重要,中醫「治未病」思想在新冠肺炎的實際應用中獨具優勢,佩戴香囊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已廣泛應用到疫情的防治工作中。中藥香囊是利用藥物的芳香走竄作用,通過人體的口鼻、皮膚毛孔及經絡穴位的吸收發揮芳香祛濕、清熱解毒、辟穢驅邪的作用,達到中醫「治未病」的作用,此療法來源於「衣冠療法」,是中醫傳統外治法的一種。
自武漢發現新冠病毒以來,這一方法就參與到救治當中,各省市都制定出了符合當地氣候變化的中醫方案,其中中藥香囊在預防方案中推薦較多,本文通過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因病機及中藥香囊的現代藥理研究機制,探討中藥香囊在新冠肺炎中發揮的作用。
香囊與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的「疫病」範疇,病因是感受「疫戾」之氣,人群普遍易感,尤其中老年人因正氣虧虛,氣機升降紊亂,病死率更高,所以對人群預防和顧護正氣是關鍵。吳有性在《溫疫論》中論述:「凡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正氣強,則虛邪賊風、疫毒不易乘虛而入。中藥香囊是在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指導下,運用「中醫外 治」理論,「三因制宜」制定而出不同的香囊配方。
香囊防疫,自古有之 香囊療法歷史悠久,早在《山海經.西山經》中 言:「有草焉,名曰熏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 臭如蘼蕪,佩之可治癘」,也是最早記載以佩戴草 藥的方式預防疫疾。唐代時孫思邈在其《千金要 方》中記載佩「絳囊」,可以「避疫情,令人不染」。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辟瘟第二》上記載了 「……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並掛門戶上。若 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溫 病患亦燒熏之。」就是用香佩法和燒熏法預防瘟 疫。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辟溫氣方,太乙流金散 ……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並掛門戶上」。「虎 頭殺鬼方…絳囊盛,系臂…家中置屋四角」。「搗 女青屑,三角絳囊貯,系戶上、帳前」「馬蹄搗屑二 兩,絳囊帶之」。在其中多個香囊懸掛起來以防時 疫。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瘟疫》中收錄辟疫 藥材就有降香、木香、蘇合香、沉香等木材。清代 的《松峰說疫》中描述「透頂清涼散:凡遇時令不 正,瘟疫流行,人各帶之,或嗅鼻,可免侵染」,也是 以香囊佩戴於身以防感染瘟疫。清代吳尚先在 《理瀹駢文》中記載了多種香囊療法,如辟瘟囊、絳 囊等多種香囊方子。可見香囊早在古代就用來 防疫。
新冠肺炎病機關鍵為「濕毒邪」,病程時間長 且纏綿難愈,病位為肺脾,「疫癘之氣」進入人體, 首先犯肺,繼而傳變至脾胃,故而早期病人表現為 咳嗽、咳痰、氣喘等呼吸道症狀,脾喜燥而惡濕,濕 易傷脾,運化無權,水濕內停,部分病人表現為腹 脹納差、噁心嘔吐、便溏等消化道症狀,治療以宣 肺益氣、健脾化濕為主。香囊藥物 中有 24味都有芳香氣味,芳香能讓人產生愉悅感, 正是體現「香」佩法的治療作用,其中多為辛溫藥, 歸屬於肺、脾、胃、肝居多,辛具有發散、行氣之功 效,且大多含有揮髮油,辛入肺,肺在體和皮毛,開 竅於鼻,香囊氣味通過皮毛、鼻竅直達肺部。李時 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土愛暖而喜芳香」「脾 胃喜芳香,芳香可以養鼻是也。」
許多芳香類的藥 物辛溫歸脾胃經,香囊中藿香、佩蘭、蒼朮、草果、 甘松等藥,香味沁脾,明代吳昆《醫方考》記載:「脾 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 惡滯……香能開胃竅。」故辛溫之性、芳香之氣,可 溫燥化濕、醒脾開胃。歸屬於肝經的藥物占據第 二,芳香之氣,辛溫走竄,入肝可條達肝氣而解郁, 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木能克土,新冠肺炎 患者肺脾虛弱,情緒抑鬱,肝木過旺,則會「木亢乘 土」,影響脾的運化,氣機不暢肝木鬱結,而運用芳香之品可以扶土抑木,疏肝解郁以補氣健脾,寬胸 理氣以調暢情志,如川芎、香附、木香、沉香、降香、 甘松等,也充分說明怡情志、調心神是香囊藥物的 有機整體組成部分。
大多數天然草本植物的葉、莖、根、花、果實 等,直接裝入香囊中不利於氣味的散發,故而研磨 成粉,裝入袋內。香囊中藥物劑量河北與廣東方 案均為「等分為末」,寧夏、海南、雲南未明確說明, 余方案均根據實際情況中藥劑量均有所不同,目 前尚無統一標準,候超等在其正交實驗法優化 中藥香囊質量標準的研究中表明:藥粉打碎成 40 目,每袋裝入藥量為 30g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