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60多歲。患者頭頸部出現丘疹一年,頭面部紅斑、腫脹2d。素體高血壓病史,抽菸十餘年。半年前因頭頸部反覆出現丘疹、膿皰、結節伴疼痛以「皮膚癤腫」予抗生素及中藥酊外用,症狀可改善,但皮疹仍時有反覆。

現患者疲乏,頭面部片狀水腫性紅斑,腫脹,輕微疼痛,頭皮、頸項部散在毛囊性丘疹、結節、膿皰、囊腫,部分結痂,輕度壓痛,局部瘙癢,發熱惡寒,口乾無口苦,納可,眠差,二便調。舌偏紅苔白膩微黃,脈濡數。

診斷:濕疹伴頭面頸部皮膚感染,證屬濕熱蘊毒證,以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為治法。藥用:

薏苡仁、石膏和澤瀉,厚朴、金銀花、枳殼、大青葉、黃芩,苦杏仁、豆蔻、滑石、法半夏、防風,甘草、白芷各。共7劑,日1劑,水煎服。二診:頭面部紅斑腫脹明顯消退,瘙癢減輕,納增,大便偏爛,舌偏紅、苔白膩微黃,脈滑。上方去厚朴、大青葉、滑石,加連翹、蒼朮,續服1周,諸症緩解,隨症加減。

患者年老體虛脾虛失運,兼外感嶺南濕熱之邪,內蘊化毒搏結肌膚發為此病。頭面部多發癤腫、紅斑、腫脹為濕熱之毒上壅所致,疼痛為邪毒瘀滯、不通則痛之象。軀幹、四肢紅斑、暗紅斑、丘疹伴瘙癢為濕熱蘊阻、肌膚失養之象,發熱惡寒為濕溫內蘊、正邪交爭所致;口乾為濕熱內阻中焦,津液耗損之象;眠差為熱擾心神所致;舌偏紅苔白膩微黃脈濡數均為佐證。

濕熱蘊毒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飲食不節、居處潮濕等,造成體內濕熱蘊積,熱盛成毒,而造成一系列病變的證候。

濕熱交蒸,熱勢較盛,蘊釀成毒,充斥氣分所致。邪熱傷津故發熱口渴;濕熱釀毒,上壅咽喉則咽喉腫痛,流注下焦則小便黃赤,橫犯肝膽則身目發黃;濕熱留中,阻滯氣機則脘腹脹滿,肢體倦怠;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內蘊之象。

臨床表現: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小便黃赤,或身目發黃,脘腹脹滿,肢酸倦怠,苔黃膩,脈滑數。本證除發熱倦怠,脘腹脹滿,苔黃膩等濕熱內蘊常見表現外,咽喉腫痛或身目發黃等蘊毒外發之象為其辨證要點。

濕熱證外感內傷均可見,治療起來比較麻煩,什麼三仁湯啦,龍膽瀉肝湯啦,也都是治療此類證的名方,但是從臨床實踐上來看,還有一個更好用的方子,這就是清代著名溫病學家王士雄的「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出自王士雄《溫熱經緯,方論》第九十五方,組成為:「 飛滑石十五兩,綿茵陳十一兩,淡黃芩十兩,石菖蒲六兩,川貝母、木通各五兩,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四兩。各藥曬燥,生研細末(見火則藥性變熱),每服三錢,開水調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甘露消毒丹主治:發熱倦怠,胸悶廈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尿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等;並主水土不服諸病證。

其辨方證要點為:舌紅、苔黃膩、咽喉不利、咳喘、胸悶腹脹。

分析甘露消毒丹可知, 藿香芳香化濁,宣透上焦之濕; 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宣化中焦之濕; 茵陳、滑石、木通滲利下焦之濕, 從而三焦分消以治濕。另用 薄荷、連翹、射干、黃芩、川貝母清熱解毒、清利咽喉、清熱化痰以治熱。


此方過去一直比較局限於外感中的濕溫證,亦可稱為西醫的腸傷寒,但自氯黴素發明以後,此病已大大減少,幾乎不見。但是病不多見了,並非英雄無用武之地,中醫治病講究證候,只要溫熱的病證存在,一樣可以大有作為。

濕熱一證臨床不僅外感易見,雜證更多。諸如口瘡、口臭、咽痛、咳喘、胃炎、肝炎、黃疸、脫髮、淋濁、瘡瘍、風濕等,只要表現為濕熱證,我都會以該方為主加減運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