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有人問我,什麼叫做中醫?

是不是,只要用中藥治病,就算是中醫?

我覺得,話不能這麼說。

真正的中醫,雖必然用中藥,但所用之藥,必須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必須建立在以中醫視角來對疾病進行分析、判斷的基礎上。

換言之,你沒有中醫思維,只是憑藉中藥藥理作用來治病,那絕對談不上中醫。

接下來,我給你說一個真實的醫案故事。我們來感受一下,真正的中醫,如何看待疾病、治療疾病。

話說有這麼一個人,當時年紀是48歲,女性。

她這個人,素來有慢性膽囊炎。但是最近這幾天,病症開始急性發作了。

主要表現,就是與右側上部脹痛,疼痛牽引到肩背部。身上感覺冷一陣、熱一陣,同時口苦,咽喉乾燥,有點噁心,總想嘔吐,有時候甚至直接嘔出黃色苦水。

這光景,肯定影響到患者的食慾。所以她最近食慾全無。

怎麼辦?趕緊就醫。做了一個B超,提示為膽囊炎。

這時候,考慮到自己多年未愈的病史,患者決定,這一次投中醫試試。

刻診,見患者舌質紅,苔薄黃。

當時,醫家稍作思量,然後書方一首,但見——

柴胡,黃芩,黨參,姜半夏,梔子,延胡索,川楝子,甘草,生薑,紅棗,一共是兩劑。

結果如何?兩劑藥喝完,患者身上冷一陣熱一陣的感覺沒了,腹痛減輕,嘔吐停止。但是,依然感覺上腹部脹滿,食慾不好。

這時候,原方的梔子、川楝子、延胡索去掉,加上枳殼,雞內金。三劑以後,患者諸證悉平。

我給你說說這裡的道理。

我要強調的,依然是四個字——中醫思維。

首先,傳統中醫沒有「膽囊炎」的概念。中醫雖然把膽列為六腑之一,但是現代醫學中「膽囊炎」這個詞兒,中醫典籍里沒有。一般認為,西醫所謂膽囊炎,類似中醫所謂「膽脹」。

那問題是,既然你中醫都不了解膽囊炎,那還怎麼治啊?

別著急。中醫雖然不了解膽囊炎,但是它認準一件事兒,這就是「症候」。

你有這個症候,我不管你是啥病引起的,我就用與之相應的方藥。用藥對症了,症狀消失了,病就好了。

比如說吧,上文醫案里的患者,有個典型的表現,就是冷一陣熱一陣。

這個,中醫叫做寒熱往來。怎麼引起的呢?中醫講了,這是外邪傳入少陽膽經所致。少陽膽經,位於半表半里之間。

往前一步是陰,往後一步是陽。正邪交爭,病情就在這陰陽之間來回「拉鋸」。於是,患者就冷一陣兒、熱一陣兒。

邪氣鬱滯膽經,膽氣不利,於是郁久而化火。火勢往上這麼一走,患者就口苦、咽干、心煩。膽氣不利,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所以患者上腹部疼痛。

肝膽屬木,脾胃屬土。現在,肝經經氣不利,克犯脾土,於是胃氣失常。患者就開始嘔吐、食欲不振、噁心。

至於說舌紅,苔薄黃,脈弦數,這都是膽火上炎的表現了。

上面這一套表現,中醫歸納起來,起一個名字,叫做傷寒少陽證,簡稱少陽證。

看到這裡,咱明白了。敢情人家中醫看這個病,壓根沒想患者的膽囊到底怎樣。人家想的,是患者出現了少陽症。

既然出現了少陽症,那就得用治療少陽症的專方。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小柴胡湯加減。

我們再溫習一下吧:

柴胡,黃芩,黨參,姜半夏,梔子,延胡索,川楝子,甘草,生薑,紅棗。

這裡頭,梔子、延胡索、川楝子去掉,就是小柴胡湯了。此方源於《傷寒論》,是中醫治療少陽症的專方。

具體分析來看,你不是膽氣為外邪所擾,郁滯不暢嗎?那就用柴胡來疏理肝氣,透邪行氣。黃芩苦寒,能清少陽膽經之鬱熱。這樣一來,問題解決了二分之一。

患者胃氣失和,經常嘔吐噁心,所以用半夏和生薑來降逆止嘔。邪氣之所以長驅直入,侵犯少陽,原因在於患者正氣虛弱。於是,大棗和甘草、黨參來補氣扶正。

在這個基礎上,梔子泄火,延胡索和川楝子行氣止痛。

如此一來,患者的問題,不久解決了嗎?

也就是說,全方瞄準的,是患者身上的這個「少陽症」。少陽症沒了,你的所謂膽囊炎症狀,就消失了。

至於說小柴胡湯到底是怎麼把膽囊炎治好的,對不起,中醫從來也不研究,也沒興趣研究。

當然,如果非要說,小柴胡湯的很多成分,能消炎利膽,那也可以接受。但中醫的初衷,絕對不是這個。

可見,什麼是中醫?中醫就是用傳統醫學的思維方法和辨證體系,來看待疾病、判斷疾病,配方用藥。你明白了吧?

生活中,膽囊炎急性發作是比較常見的問題。我希望讀者朋友,在看到這篇文字以後,能對自己的疾病多一點了解。小柴胡湯治療膽囊炎,在中醫臨床上多見。

非專業讀者朋友,上文所述醫案里的這些用量和加減,不見得完全適合你,大家要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合理的化裁一下。

當然,最關鍵的是,你得符合少陽症的辨證標準。壓根兒不是那麼回事兒,就別用與之相應的方藥。

好了。關於這個問題,我就說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