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華附一胃腸外科肖帥團隊在結直腸黏液腺癌領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主任肖帥團隊在腫瘤研究領域著名SCI雜誌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CR 1區,IF:8.55分)發表題為「Colorect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indicates a meaningful subtype: A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study」的研究性論文(2023 Apr;13(4):e1246. PMID: 37186506, doi: 10.1002/ctm2.1246.)。據悉該團隊圍繞結直腸黏液腺癌研究已發表一系列高質量論文,並與臨床診療深度融合,成為胃腸外科的新特色新優勢。

結直腸癌是世界上第三大惡性腫瘤,發病率高。在我國,結直腸也呈高發趨勢,嚴重影響著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由於結直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加上民眾的早篩意識不強,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治療效果較差,容易發生復發與轉移。基於此,肖帥團隊主要著重於對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及治療與預後進行科學研究。

由於腫瘤的異質性,同一種腫瘤可以分為不同亞型。肖帥團隊對結直腸癌第二大亞型——結直腸黏液腺癌(MAC)進行了深入研究。MAC是結直腸癌的一種特殊病理亞型,占比10%-15%,以細胞間黏液成分超過50%為顯著特徵。與第一大亞型結腸普通腺癌(AC)相比,MAC在臨床病理特徵、分子特徵、治療反應等方面與AC都存在較大差異。但目前的臨床治療指南對MAC的診治並沒有予以重視和區分。為了更好的促進對MAC的認識,該團隊採用技術對MAC、AC、及正常樣本進行了測序。並且,他們還下載與分析了TCGA資料庫中結直腸癌的測序與臨床病例數據。通過結合自身團隊測序與TCGA數據,團隊採用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從腫瘤基因組、分子表達譜、分子生物學功能、腫瘤10大特徵、CMS分型、腫瘤細胞起源、化療耐藥機制等多個方面對MAC與AC的差異進行了深入研究。該項研究充分揭示了MAC的獨特基因組與分子表達特徵,並緊密結合臨床,研究了MAC的潛在生物學功能與化療耐藥機制,為促進對MAC的認識和診治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礎。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肖帥主任是該篇文章的第一通訊作者,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第一通訊單位,該院許雲華研究實習員與陳錫光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湖南省科技廳創新引導計劃、湖南省衛健委臨床重大專項、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經費支持。

肖帥團隊對MAC已進行了系列研究,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團隊早期通過對本中心及SEER資料庫中結直腸癌病例與預後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術前腸鏡診斷準確性和效率的影響因素,發現腸鏡活檢取材數目及腫瘤分化程度是影響結腸MAC術前診斷的危險因素,為揭示影響MAC的臨床診斷因素提供新的研究基礎。另外,通過分析MAC肝轉移患者的手術價值,發現手術能改善結腸MAC肝轉移患者的長期預後,並是良好的獨立預後因素。此外,針對MAC目前的預後存在著巨大爭議問題,團隊開發了預後預測模型。相關研究成果均已發表在SCI雜誌上,截止目前,近3年團隊圍繞針對MAC的研究已發表6篇SCI論文。(許雲華)

責任編輯: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