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據《英國醫學雜誌》上一項涉及204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少年和年輕人2型糖尿病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以下簡稱,疾病負擔研究)顯示,15—39歲的年輕人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已經大幅上升。生活中,年輕人苦苦掙扎於控制血糖「旋渦」的例子也隨處可見。年輕「糖友」為何越來越多?

4月11日在「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暨胰島素臨床應用百年研討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指出,無論是從流行病學的統計數據,還是從醫生個人在日常臨床工作中的體會來看,現階段造成糖尿病低齡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的超重和肥胖。

近年來,早發2型糖尿病發病率不斷增加,已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健康問題,得到國內外相關學者的持續關注。上述疾病負擔研究給出的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15—39歲的年輕人2型糖尿病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從1990年的117/10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183/10萬人,小於30歲的人群中,女性2型糖尿病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更大。

紀立農教授曾援引流行病學調查數據指出,中國30—39歲人群早發2型糖尿病患病率達5.4%;過去十餘年裡,中國早發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長了約4倍。

「青少年有了肥胖問題後,他們出現高血糖的時間會非常明顯的提前。如果一個孩子同時有肥胖、高血糖、血脂紊亂等情況,到了一定年齡很可能得高血壓,以至於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早死的機會明顯升高。」紀立農教授強調,除發病年齡早外,年輕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結局往往很差。有研究發現,40歲前被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他們發生中風、心梗的機會要明顯高於在比較晚的時候被確診的糖尿病患者。

改善不健康環境是對抗早發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紀立農教授表示,營造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青少年、年輕人發生糖尿病的關鍵。年輕人要適當增加體力活動,控制好日常飲食,避免肥胖發生。一旦得了糖尿病,要用最有效的方法管理血糖,早期干預,儘可能降低疾病負擔。

管理血糖離不開胰島素的幫助。補充外源性胰島素是降糖治療的「終極武器」,也是糖尿病治療的最後一道防線。今年是胰島素在中國臨床應用的第100周年。1923年,在胰島素商業化的5個月後,北京協和醫院開出了第一例胰島素處方。

「百年前胰島素的規模化應用,開啟了醫學界與醫藥工業界的合作創舉,也使糖尿病從一種致命性的疾病變為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禮來製藥董事長兼執行長戴文睿先生(David A. Ricks)表示,如今,糖尿病管理仍是全球公共衛生健康領域共同面對的難題,而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

一百年來,從動物胰島素到人胰島素,再到今天廣泛使用的人胰島素類似物,科學技術的進步給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帶來了更多治療選擇。紀立農教授談到,目前廣泛應用的第三代胰島素類似物已經可以模擬人體正常生理分泌曲線,同時可讓患者注射時間更靈活,治療依從性也得到顯著提升。

此外,據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玉秀教授介紹,隨著近年胰島素帶量採購的深入執行,藥物已經大幅降價,患者負擔顯著降低。集采也進一步縮小了第三代胰島素與第二代胰島素的價格區間,助推臨床應用上的升級換代和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提升。

即便有如此多可用的血糖管理手段,我國糖尿病治療率和控制率仍處於較低水平。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2021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知曉率僅為36.7%,僅32.9%的患者接受過規範治療,其中僅50.1%的患者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與2013年相比,這些數據並沒有顯著差異。

李玉秀教授告訴搜狐健康,血糖達標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不同地區醫生的診療能力有所差別,優質醫療資源難以下沉,導致患者無法得到最及時、最準確的治療方案,甚至有些醫生不敢給患者開啟胰島素治療;另一方面,患者的依從性不盡相同。很多患者做不到長期隨診,吃藥也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影響血糖達標率。

「基層糖尿病患者教育非常重要,就算胰島素價格再低、降糖藥再好,沒人用、不會用,也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李玉秀教授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