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深圳一35歲男子在連續加班數天後突然感覺胸口發悶,心臟處巨痛。男子被家人送入醫院後被診斷為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情況極為兇險。經過兩次手術後,男子轉危為安,但醫生卻表示,男子的血管狀況就跟一位80歲的老人一樣,未來發生猝死的風險很高,平時生活需要慎之又慎才行。

4月8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深圳市人民醫院獲悉,今年35歲的阿俊(化名),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但阿俊工作十分忙碌,且壓力比較大,經常連續加班工作到很晚,回到家洗漱完至少要一兩點才能休息,早上又要早起去單位上班,睡眠嚴重不足。一天,阿俊如往常一樣深夜才回到家,剛坐下不久突然感到胸口一陣發悶,心臟像是被什麼東西重擊了一下,一股強烈的疼痛感和巨大的壓迫感瞬間包裹了他,全身冒著大汗,呼吸也開始變得急促困難起來。

阿俊的妻子從房間出來發現阿俊情況異常時,他已經沒有辦法站起身。妻子趕緊撥打了急救電話,很快,阿俊就被送到深圳市人民醫院急診科。經醫生診斷,阿俊為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情況極為兇險。

據深圳市人民醫院醫生介紹,心臟的供血通道一共由三支動脈血管組成,分別為左冠狀動脈的前降支、迴旋支以及右冠狀動脈。這三條血管分布在心臟表面,每天為心臟供給血氧,保證心臟維持正常的功能循環。

阿俊入院後,經過造影檢查,他的這三支血管,有一條完全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的冠狀動脈,俗稱罪犯血管),另兩條也堵塞程度達到90%以上。由於血氧無法及時供給心臟,阿俊的心肌發生大面積的缺血壞死,全身的血液也無法正常循環,要不是及時送到醫院,阿俊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沒法兒挺過來。

情況緊急,醫生一路綠色通道將阿俊送到深圳市人民醫院心內科的導管室做了急診介入治療。由於病變嚴重,醫生分別為阿俊進行了兩次介入手術才完成血運重建。

手術雖然順利完成,但負責接診及手術阿俊的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吳美善卻遺憾地表示,心肌壞死是不可逆的,阿俊目前的血管狀況就跟一位80歲的老人一樣,與年齡極度不匹配,從患者的心臟彩超觀察,心臟已經發生重構,未來,阿俊發生猝死的風險也很高,因此必須慎之又慎。

事情發生前,阿俊根本沒想過「健康」的自己會突然倒下,更想不明白自己年紀輕輕,身體平時也沒出過什麼問題,更沒有冠心病史,為什麼心梗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醫生表示,實際上,作息不規律、長期熬夜、勞累過度、高壓力狀態、情緒波動大、久坐不運動……這些生活中看似平常,尤其是年輕人仗著年輕樂此不疲的事情,都可能會增加心梗的風險。而那些身體本身就存在問題的人,比如肥胖、抽菸、喝酒、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的人群,則更容易患上心梗。吳美善醫生曾經接診過一位大約40歲的患者,由於身體肥胖、血脂血糖高,再加上其為餐飲從業人員,長期工作到半夜,過度勞累加上自身高危等因素,曾兩度發生心梗。

據介紹,我國發生心梗的平均年齡為62歲,但近幾年來,45歲以下的中青年群體心梗發病率逐年上升。而年輕人發生心梗,情況往往比老年人更為兇險。老年人的心梗常常存在多支血管病變,容易引發心絞痛,但也因此可以作為心梗發生前一個較為明顯的警示症狀。而年輕人的心梗,通常有別於傳統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導致血管閉塞,多是由很多因素導致患者出現高凝狀態形成急性血栓,致使血管閉塞,從而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此外,也有冠狀動脈早期出現斑塊,導致心肌梗死的患者。

由於老年人的血管就像陳舊的水管一樣鏽跡斑斑,容易造成心肌缺血,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心臟會建立起血管的側支循環,也就是在主要血管旁邊長出像「小樹枝」一樣的側支血管,進行自我保護,維持血氧的供給。年輕人的心梗來得突然,心臟血管還沒來得及長出「小樹枝」,就突然被堵塞了,因此心臟來不及代償,更容易造成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兇險的情況。

醫生表示,心梗的發生,常被認為是突然、悄無聲息的。實際上,大多數心梗在發作之前是有徵兆可循的,特別是在心梗發作前的一個月至一周的時間裡,若能及時發現身體出現的某些異常,就能大大降低死亡風險以及對身體的損傷。

心梗的典型症狀為胸骨後壓榨樣疼痛,持續不緩解,含服硝酸甘油無效,伴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其中,最典型的症狀就是活動後胸悶。以阿俊為例,據他自述,在其心梗發生前半個多月的時間裡,他時不時會出現胸悶的不適情況。這種不適常發生在活動後,與活動相關,比如跑步、游泳、爬樓梯等心臟需血量及需氧量較高的活動,平常坐著一動不動或者持續數小時或一天的胸悶,可能就不是心臟方面的問題。

如果自己或者身邊有人突發心梗,應該如何正確自救呢?醫生表示,當自己或身邊有人出現胸痛症狀時,可含服硝酸甘油(服用前量血壓,血壓低則不要服用)。如持續15分鐘以上還不能自行緩解,則不要再含服,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告知接線員準確位置。等待救護車期間,患者平臥,不要有過多活動。如果患者出現意識喪失、心臟驟停的情況,要儘快進行胸外按壓、心肺復甦等搶救措施,並立即讓周圍的人尋找最近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進行搶救。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天琪

來源:北京青年報